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絕代風華-兩岸中國陶瓷藝術特展



展覽主題:絕代風華-兩岸中國陶瓷藝術特展
展覽地點:南投南崗展覽場(南投市南崗工業區仁和路十九號)
展出時間:中華民國99年4月15日至5月16日
指導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南投縣政府
主辦單位: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承辦單位:九藏文物

文化藝術乃是人類總體活動的累積與沉澱。
陶瓷器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造形藝術之一。在各類工藝中,陶瓷技術與藝術兼容的特質,非常顯著。依據現有歷史考古發掘,中國陶器的發展,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以前,而從商代原始瓷的開展後,中國陶瓷器歷經漢、唐、至宋、元、明、清各代而臻於完美。致使陶瓷藝術成為中國人一項非凡的文化成就,陶瓷一詞甚至成為中國(China)的代表。它不僅是先民們辛勤、心血與智慧的結晶,是世界遺產的一部份,更是世界工藝藝術與製品中,最重要的一環。鑑於陶瓷文化對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以及時代風貌等,都具有重大的影響和意義,所以,對於我國陶瓷文化知識的認識與養成,就愈顯重要。
本基金會於創會之初,即以提昇國民精神文化、倡導中華文化藝術價值為宗旨,積極參與、推廣各項藝文相關活動及交流。此次基金會亦本著對文化藝術推廣與文化交流的熱忱與衝勁,再次以籌劃兩岸罕見之私辦大型陶瓷展覽。希望透過展覽方式,廣邀各界收藏家與陶瓷專研人士,提供陶瓷精品參與展出,達到相互分享、觀摩與交流的目的,同時,藉以提升國人對於中國陶瓷鑑賞的能力與眼力。讓社會各界除了在公辦展覽館外,也可以近距離的欣賞到璀燦的中國文化精髓與藝術寶藏。進而領略對於中國陶瓷藝術的喜愛與重視。同時,本基金會預計將所有展出精品,編籍成精美專刊,借以達到文化傳承、拓展美學視野的目地。
展覽期間,本基金會誠摯邀請各界友人及社會賢達,蒞臨展覽會場參觀指導!謝謝!!

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敬邀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在德化與鶯歌間漫步

一個是中國著名的陶瓷之鄉,一個是台灣重要的陶瓷重鎮,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連?在長時間各自發展、各自表述後,兩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異同?雙方在今後又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這實在是個耐人尋味,又值得認真思索的問題!
福建和台灣在地緣上僅僅一水相隔,人親、土親、鄉音近,淵源極深。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照理說,福建的德化瓷應該在台灣具有很寬廣的發展空間與優勢。但是,我必須老實說,在全球具有高知名度的德化瓷器,在台灣的名氣卻遠比宜興的紫砂器和江西景德鎮的陶瓷來得低,這般不尋常的現象,其間必然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值得我們探索…。但,我相信這些年海峽兩岸已經有許多產、官、學的專家做過許多深入的探討與努力,而且,雙方的交流與互動確實已日趨頻繁…。在此,我僅能從非常囿限的接觸面向中,瑣碎的將自己一些所見所聞稍做整理…。



台灣鶯歌陶瓷博物館是第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除致力於展現台灣陶瓷文化,激發社會大眾對陶瓷文化的興趣與關懷,提升鶯歌陶瓷產業及地方形象,推展現代陶藝創作,促進國際交流;更積極參與台灣陶瓷文化之調查、收藏、保存與維護工作,提供研究、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廣等。
其實,猶記得在1998年與該館籌備處接觸時,一切尚未就緒,政策、組織、藏品、人力、軟硬體設備等皆處於紊亂之中。然而,該館在多方努力下,至今設立雖未滿十年,卻為台灣陶瓷業履創高峰,帶來無限生機。同時,也帶動地方及周邊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其實就台灣近五十年來之陶瓷產業發展來看,就如同任何地方產業自然隨時代推演般的平淡無奇,以下如各年代發展概略:
4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農業時代生活用雜器,如醃菜甕、油罐、酒甕、龍壺等。2.祭祀用禮器,如神像、香爐、廟宇之裝飾交趾陶及陳設用陶為大宗,如花盆、花瓶、魚缸等。
50年代 代表性產品:
以機械量產的生活用粗瓷,及家庭用陳設器具如瓶、盆、獅座、神像等為主。
6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量產化的印花日用瓷。2.手工製作的仿古陳設瓷,風格多沿習日本式和西式產品。
7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西式紋樣的日用瓷。2.量產的外銷仿古瓷。
8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石質花瓷。2.陳設用陶藝品。3.古典風格的中式餐飲用具。
90年後 代表性產品:
1.雪白瓷、中式餐具。2.飲茶文化系列產品。3.結晶釉陳設瓷及陶藝特質之花器。
4.鄉土題材之裝飾陶瓷。
2000年代以後 代表性產品:
1.個性化生活陶瓷2.藝術陶瓷3.創意中式茶具。
就以上台灣陶瓷產業發展觀察,其實並無任何特殊之處,但是,我們確實看到當政策明確,主軸確立後,力量便開始凝聚。在政府有效的培力下,台灣陶瓷業者努力打造優良品牌、注意形象提昇,產品不斷改革創新、重視生產品質及國內外市場開發行銷等,終於為台灣陶瓷業創造出一片亮麗的天空。



事實上,德化自古即為著名的陶瓷之鄉,境內資源豐富,擁有“山多、水足、礦富、瓷美”四大優勢,素有“閩中寶庫”之稱。也是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的基地。所以,陶瓷發展條件原本就極為良好,尤其在改革開放後,視野變得更加寬廣,發展空間也不再受限,在厚實的基礎上,積極整合既有資源,並與國際及各方接軌,有效開發市場,打造良好產業生態,其發展榮景,必然不可限量。

前兩年參加閩台緣博物館開幕及莆田工藝大展時發現,閩台之間的產業互動實在已經到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地步,包括竹木雕、玉石雕刻、壽山石藝、傢俱等兩岸幾乎同步,同質性也越來越高,消長間似乎越來越明顯…。其實,對於台灣產業來說,已經產生很大的衝擊和影響,尤其是極具地方特色的產業(如原住民手工藝)。但是,台灣工藝的發展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及不可取代性,如何達到相互依存的平衡點,確實需要做審慎的評估與規劃,在雙方互信互利的基礎上,相互彰顯,共同創造最大的經濟利益。
漫步在兩個陶瓷之鄉,熟悉中又有些微妙的差異,或許這也是互相間可以幫忙思考的空間…



一、他山之石 可以相互攻措
福建是中國的工藝美術大省,台閩工藝發展其實互滲極深,但各具擅場,產銷生態互有依存空間,應該朝良性發展,相互學習、提攜,切勿惡性競爭、損害彼此利益。

二、打造品牌形象 提高產品質量
德化瓷燒制技藝還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國際間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台閩間或可思考如何開發更具德化特色的優質產品,以台灣整體形象包裝行銷的具體經驗,提昇德化陶瓷的國際際形象與地位,創造雙贏利機。

三、突破自限 擴大國際間交流
除了閩台兩地專業博物館及鄉鎮聯誼外,積極培植外交公關人才,透過人際、館際、網際等館道,有效開發隱形潛在市場,創造良性陶瓷生態網。
四、妥善利用陶瓷本身的優點
由於陶瓷的可塑性極高,相容及變化性很大,尤其德化陶瓷的技藝已非常成熟,因此,可配合各領域的專業,開發許多其它材質無法表現的藝術領域,創造陶瓷更大的附加價值及張力。在台灣,陶瓷除了本身在陶瓷藝術家的發揮下,獲得最高的評價,同時也被轉變為藝術量化複製品或限量品,讓陶瓷有更大的運用空間。
五、塑造整體形象 提昇產業價值
將頂尖陶瓷工藝師逐步提昇,邁向中國工大師的地位,有效發展工藝體系,鼓勵開發創新及藝術層面提升,同時與各行各業之專業大師配合,將歷史、神化、故事、作品等結合,透過媒體、出版刊物、文宣等,讓社會各階層認識德化、鶯歌陶瓷的價值。
六、與旅遊和飲食文化的結合
擴大內需及國際市場,做好地方整體配套及開發(鶯歌老街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整合地方資源,形成以陶瓷文化為主的文化商圈。
七、參加各項陶瓷觀摩 擴大國際視野
以更豐富、更多元的宏觀角度登上世界舞台。
當然還有太多的問題待思索,然而,綜觀兩地陶瓷發展脈絡,我們可以樂觀的將思緒不斷延伸,相信未來在德化與鶯歌之間,必定有更多良性的互動與交集。
台灣國際藝協/中國藝協顧問 畢庶強

寫意與陽剛之美—(賈浩義)老甲藝術漫說

寫意與陽剛之美—(賈浩義)老甲藝術漫說

我喜寫意的藝術,寫意的中國畫,寫意的書法,寫意的詩詞,寫意的戲曲,寫意的民間藝術。老甲---賈浩義這樣自稱,既方便,也有些寫意的味,他的畫是寫意的藝術。…從各種各樣的展覽會上,總能一眼認出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畫馬之作,筆墨那麼簡練,黑的那麼單純,動感那麼強烈, 給人留下的印象頗深。
…形體與墨色相諧的寫實造形樣式,在我們的視覺感受中佔據的時日太久, 由此期待著審美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就通過老甲的畫向你撲來了,猛一下觸動了你的視神經,便對你的審美心理產生了一種強刺激,而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繼而,隨審美量的增加,或老甲樣式在你的視覺中的多次反復,特別是通過他的一次個人畫展,其作品的集中展示,不僅他的得意之作繼續觸動你的視覺,你的情緒、 情感、心理,而且老甲的總曝光也為你提供了從總體上鑒賞、品味、評價其藝術的機會。
…他並沒有引起哄動效應。因為 他不獵奇,雖然是大寫意,卻又不走極端。我想,這並不完全決定於他“不偏不倚”,、“不前不後”的中庸之道”,還因為他的藝術是正常的他的正常的探索。他就是他,一個誠實的他,他只能是這樣。
   一位藝術家走什麼藝術道路,選擇或創造什麼樣的藝術樣式,決定於他自己,也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決定。他說,他是個出生于山村的孩子,“喜歡粗擴、野味,喜歡蒼莽的草原、狂奔的牛群。對山花、溪流、歡跳的小馬、頂架的公牛,…都有說不出的親切感。這作為一種性情、個性、氣質,在他的選材、語言、構成諸方面都會自然流露出來。而這種個性、氣質能夠自如地得以流露,能以這種樣式流露,而不以另一種樣式流露,也是他在不惑之年趕上了尊重個性、尊重藝術規律的好的生態環境,趕上了古今中外資訊自由交匯的年代,他才有可能知道這一切,包孕這一切,並將之消化在自己的藝術中。…



  對於老甲來講,如上所述,是個大寫意的角兒。這寫意藝術,自然是有意要寫,有意可寫,情之所致,不得不寫…語言高度的濃縮,韻味含蓄著卻又有無盡展開的餘地,“寫意”大概也就是這麼回事。…哲學意義上的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都是從更深的意義上可以揭示寫意藝術精華的理論。
   …寫意藝術在形象上、語言上又必須是簡化的,老甲說的“砍殺”、“捨”即此意。…這種刪、含、減、簡,是形象和筆墨的濃縮,也是“意”的濃縮,是一種凝聚的美,而不是“意” 的減少和弱化。當然,這種形體、語言簡化是一種學問,這些簡化了的筆墨、形象如何構成,也是一種學問…。這便是寫意之難,“以少少許勝多多許”之難。更何況,中國畫的筆和墨,那一筆一墨的美的意味還頗講究,沒有功夫,沒有學養還真礙眼。
   說到“寫意”的刪、含、簡,還有一層意思是不能不刪,不能不簡。寫意之“寫”怎麼解讀?“寫者,乃瀉也,傾也,盡也”,寫意藝術,不是工藝性的藝術,不是慢條斯裏、精雕細刻、咬文嚼字之作,是一種情感的爆發和傾泄,是自然流露的藝術,無斧鑿痕的藝術。
蘇東坡說:“吾文如萬科泉源,不擇地而出”,懷素言:“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知”,都是對“寫意”之“寫”絕妙的注解。老甲筆下那些馭馬的漢子,那些江邊的縴夫,總有一股“氣”,一種音樂般起伏跌宕的節奏躍然紙上,的確可堪稱寫意、瀉意之作的。
   老甲的有些作品。往往是一群馬、一組人,但作為個體的人、個體的馬並不是分得很清楚,而一種群體的情緒,整體的氣勢卻是更強化了。…老甲對這點亦很明智,曾經很坦率地表白:「可以說我的畫感情多於雕琢,單純多於修飾。但我還沒走到即興即成地步。我的畫一般要有較長時間的推敲和思考,只不過千方百計保留“第一印象”而已」。



   如前所述,老甲的畫有些是“糊塗”的,而有些卻是格外分明的,或者說是分明中有“糊塗”,“糊塗”中有分明,而從整體上是以黑白分明的大效果見長於畫 壇。…這種陽剛之美,在漢唐的雕塑裏有過,但在崇尚寫意的文人畫筆墨中日漸淡化而轉趨清逸了…對力度的認識,在許多應該更有力度、更有氣勢的作品裏缺乏相應的形勢感的追求。

老甲說:「畫牛是力的渲泄,我強調了陽性美。」這種有意識的追求是對文人畫所強調的陰柔之美的反撥,是對寫意藝術的強化,這在當今的水墨畫壇上尤為可貴。…在這一點上,老甲顯示了他的潛力,他完全有可能成為一位更加成熟的陽剛型的寫意畫家,也期望更多具有這種素質的畫家致力於斯,在筆墨上再精湛些,在內涵上再深些,在美學上更進一層。把漢唐雕塑蘊含的那種博大的魂魄,與寫意藝術的精華,與時代的大潮,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念,與豐厚的現實生活化合在一起,創造我們民族的、時代的新陽剛型的寫意藝術。

   五魚節錄 劉曦林文章《美術》編委中國美術館研究部副主任



畫家簡介:
老甲(本名賈浩義),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38年生於河北遵化。
1961年畢業于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並留校任工筆重彩助教,後到北京朝陽區文化館,期間主筆六集連環畫《艷陽天》。1978年入北京畫院開始中國畫大寫意繪畫表現開掘。
1988年開始,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南韓漢城、新加坡等地舉行個人畫展、出版個人畫集多部和作品爭鳴集《老甲—畫壇內外如是說》。作品被世界各地美術館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作品被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1997年10月兼有展覽創作和藝術交流多項功能的“老甲藝術館”正式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