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新春展寶-2012台灣工藝精品展




新春展寶-2012台灣工藝精品展
時間:2012年2月24日-3月30日 11:00AM—6:00PM
例假日與國定假日休館
地點:台灣文創會館 台北市新湖三路196號2樓






欣賞台灣工藝之美




蒙古之鼻煙文化札記

雖然,這些年鼻煙壺之文化與藝術已逐漸受到國內外文物界與收藏家們的重視,但是,一般人對於曾經在清朝時期非常普及的鼻煙文化還是相當的陌生。猶記得有幾次到東南亞旅行,每當巧遇海外華人的婚禮與節慶,對親身感受當地尊崇、依循中國傳統禮俗的態度和堅持,總讓我覺得---雖然生在台灣,長期沉浸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中,但對於保存固有傳統文化,卻頗有”近廟欺神”的空虛感…。


老實說,許多傳統習俗,隨著時過境遷、物換星移,確實也不再適合於現代,但,令人訝異的是---自從清朝初期鼻煙文化傳入中國後,隨著頻繁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鼻煙文化也逐漸在遊牧的蒙古民族中普及起來。據載,鼻煙和鼻煙壺最早出現在蒙古喀爾喀地區,並發展成一種奇特而濃郁的民俗文化,是喀爾喀草原文化的經典之一,也是“中國鼻煙壺之鄉”、“蒙古鼻煙壺的搖籃”。如今,整個鼻煙文化早已在中國式微,但是吸聞鼻煙仍舊是蒙古民族不可或缺的習慣,並且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習俗。



在蒙古,敬獻鼻煙仍是蒙古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儀。當路上遇行人或到牧民家做客時,主人會掏出鼻煙壺敬遞給客人,或者雙方互相交換鼻煙壺,以表示尊重對方。如果有長者在場,年少者需欠身雙手遞上鼻煙壺,同時接過長者手中的鼻煙壺,取出少量吸聞後,再雙手送還並拿回自己的鼻煙壺。假如是非常敬重的長者來臨,則須將自己的鼻煙壺蓋打開一半,雙手捧獻。婦女間有的也禮貌性地使用鼻煙壺。同輩女性之間互換鼻煙壺時,一方在接住對方的鼻煙壺後要躬身施禮,一般不嗅,僅將壺輕輕碰一下自己的前額後即歸還。在吸聞鼻煙時,大家相互問候和表達敬意。

  蒙古人忌諱把鼻煙壺放到地上或踩踏。當客人與主人談論悲傷的事情時,互換鼻煙壺時則不打開鼻煙壺蓋,用大拇指扶著鼻煙壺蓋遞出。而在談到親人病喪時,蒙古國人講究把荷包與鼻煙壺一起遞出。這些都是相關於鼻煙壺的禮節和禁忌。入境時應隨俗尊重,不可不慎。




對於其盛裝鼻煙,手可盈握的鼻煙壺,更因為其外觀精美、特色十足,受到人們的喜愛。過去,蒙古王公貴族的鼻煙壺極為考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目前,蒙古的鼻煙壺種類繁多,玉石、鳳凰石、瑪瑙、珊瑚、水晶、琥珀、金、銀、銅等都成為製作鼻煙壺的素材,早期,上等的鼻煙壺往往得用三至五匹駿馬才能換取。同時,鼻煙壺也是珍貴的饋贈禮品。攜帶鼻煙壺不僅是一種裝飾品,許多人更相信它還可以防止疾病或祛除頑疾;例如白玉鼻煙壺可以保佑主人身體不受外傷,珊瑚鼻煙壺能為主人帶來好運,並能給孕婦帶來健康和平安…。在喀爾喀地區,鼻煙壺一般被人們裝進做工十分講究的綢緞荷包裡,上面繡著各式各樣的吉祥圖案,揣在懷裡或掛在腰間。而荷包亦有很多種顏色;青色代表長生天、黃色代表愛情和感激、紅色代表喜慶、白色代表純潔,與豔麗的蒙古族袍相呼應,粗獷之中帶著靈巧之氣,形成饒富民族寓意的特殊文化。

畢庶強整編




節錄自"中國鼻煙壺協會第五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