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2012方鎮洋油畫展

2012方鎮洋油畫展

展期 : 2012年12月15日-2013年1月13日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十點至下午六點)
展出地點 : 台灣文創平台發展基金會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5號10樓)
 
 
30
    日暮時分,夕陽的五彩霞光中,牧人踏著輕鬆愉悅的步伐,結束一整天辛勤的放牧工作,即將返回溫暖舒適的家,羊群們似乎也與主人心靈相通,以輕快的便捷腳步踏上歸途。畫家透過迅速、準確的筆觸,鮮明亮麗的色彩,讓整幅作品充滿灑脫、愉悅的生命力,相當耐人尋味。
 

鄉居情趣50
    記得有人曾說---許多事物在我們眼前老去了、消逝了,但是,許多我們以為陳舊、落後或是時過境遷的事物,最後反而會顯得新鮮、強而有力,甚至於成為永恆。時代的巨輪永無休止的向前滾動著,老實說,許多舊時情境隨著時空轉換,也不得不改變,過去的種種也無法重來。但是透過本幅作品的呈現,畫家將舊時鄉村的一隅,封存於永恒的記憶中,讓往昔的珍貴的影像永遠留存
 

待發120
     地球有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海洋所覆蓋,為了享用豐富美味的漁產,人類發明了漁船(Fishing Vessel),並利用它們航行到湖泊、河流與大海,同時,再以網具或釣具加以捕捉魚類等生物,以獲得各式各樣新鮮的漁獲。台灣四面環海,大大小小的漁港及漁船很多,而好的創作題材,往往從生活周遭擷取,所以,藝術家經常以港口、漁船為創作題材,直接傳遞海洋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互動關係。
 

女人花100*100
    在東西方的藝術領域中,向來不缺乏對女性題材的重視與關懷,由其對於裸女柔美的曲線與婉約動人的身影,藝術家歷年來都有深刻而臻美的描繪與詮釋。畫中女子舒適的坐在潔淨的白絹上,舉起右手輕撫秀髮,在高貴幽雅、馨香宜人的蘭花烘托下,沐浴在和煦陽光中的美麗倩影,顯得既聖潔又祥和
 

阿勃勒10
    阿勃勒又稱金急雨 (Golden Shower Tree)、黃金雨、波斯皂莢、婆羅門皂莢、長果子樹、牛角樹等,而香港多稱豬腸豆,原產於南亞南部,是一種蘇木亞科的植物。由於其花色金黃,頗有吉祥的意象,因此台灣也越來越常見。而黃色的花瓣更象徵泰國皇室,所以也是泰國國花。畫家運用獨具個人特色的筆觸與視角,將金黃色的花穗迎面灑落,猶若將代表財運的黃金與好運送到我們身上,頓時讓人有種歡欣鼓舞的喜悅

山景20
    台灣的山林非常優美,尤其是像畫作中畫家獨立山頭,遠眺宏偉壯闊的山景時,總會令人心曠神怡,忘卻無盡的煩憂。愛山不必情怯,近水無須懼退,我們應該經常遠離城市的喧囂和擁擠,走進山林,讓大自然洗滌我們的身心,並且從中領略台灣的山川美景。畫家的創作,讓我們的視野更家寬廣、觸角伸得更長,就讓我們一起輕鬆愉快的倘佯於畫境中吧
 

 
歡迎蒞臨參觀指教

蔡淑貞--[生命之花]系列作品介紹

蔡淑貞

           --- 生命之花系列

 
生命之源、圓、緣
    乍看這件作品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整體上還蠻漂亮的,尤其是當燈點亮時,以絲瓜布纖維製成的圓燈,讓作品顯得更加有趣、活潑又親切。事實上,除了造形美觀外,這還是一件充滿生命力度的創作---創作者運用極富漂流動感與粗獷陽剛的原木,襯托著溫暖、柔美、涵蓄得猶若處子的圓燈,巧妙的創造出生命之源最初的相遇,從此,天地萬物也開始衍生出源、圓、緣
 

生命循環
    這是一件頗具有原住民意味的創作,除了自然粗獷的漂流木外,藝術家還運用綿延不絕的鋁線,編制出陶壺的形狀;而陶壺在排灣族的傳說中,具有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傳說在很早以前,排灣族的祖先從崩裂開的陶壺中生育出來,並繁衍出排灣族各部落的子民,因此,陶壺可以說是他們的生命之源。同時,作者運用色彩鮮艷的珠串,並巧妙的擷取布農族年歷中的圖像元素,在陶壺上形成一個圓圈,年復一年,傳遞出生生不息的循環意象。
 

榮耀時刻
    紅花總是需要綠葉來襯托才顯得美麗動人,然而,得天獨厚綻放在枝頭上嬌豔的花朵,如果沒有了莖葉的烘托與支撐、少了根生於大地的生息與滋養,那麼,它是無法讓人產生驚奇與讚嘆的!這是一件寓意深遠的作品,作者運用漂流木之間的空間,堆擠進一段段的原木,象徵一種犧牲、奉獻與支持的無私精神,讓生命之花得以盛開、發光發熱。只是在榮耀與成功的背後,我們是否也應該感念為我們默默付出的所有生命呢?
 

福星高照
    葫蘆是人類最早種植的植物之一,除了食用外也用作容器。中國最早將葫蘆稱為瓠、匏和壺。在《詩經》、《論語》中均有提到葫蘆。由於葫蘆福祿諧音,所以在中國的吉祥圖騰中,葫蘆很早就成為福祿祥瑞的象徵。這件作品,作者運用鋁線編製成葫蘆形,同時,運用七彩寶石點綴瓠身,高懸於漂流木上,當燈光點亮時,不僅星光點點,也象徵福星高照,一切吉祥
 

生命的滋養
    當光線從千絲萬縷的鋁線編織中穿透出溫暖與柔美時,我們也為點綴如星空般美麗碩大的花朵喝采!只是不像一般莖葉的支撐,盛開的花朵確根源於如女性裙襬般的鋁線編織罩上。其實,這件作品所呈現的,除了造型奇特外,主要所想要傳遞的理念,還別具深意的。如罩杯狀的造型事實上就是母親滋養、哺育生命的乳房,而巨大的花朵就象徵被呵護滋養的生命,生命就在此滋養下,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生命之延伸
    看似紊亂扭曲的粗管鋁線中,孕涵著一朵含苞初開的美麗花朵,當燈光點亮時,柔和的光影開始讓周邊的鋁線向外擴散,尤其是越過花朵,蜿蜒向上的線條,猶如充滿生命張力的觸鬚,不停的往上掙扎、向上伸展,就像不畏艱難的芸芸眾生,勇敢堅定的邁向生命的旅程….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歷代玉帶鉤的特徵與辨識


依據歷代玉帶鉤的發展脈絡和演變過程,掌握各時代在造型、紋飾、製作工藝上的時代特徵,尤其注意出土標準器的研究和比較,將有助於我們對玉帶鉤文化的發展、特徵、鑒別等,有更進一步的認知與瞭解。

 

春秋晚期

玉帶鉤其器型多為鴨首形、長條形、琵琶形、長扁寬形或梯形,有些有淺浮雕蟠龍紋及卷雲紋等。而戰國時玉帶鉤的期形式和飾紋多樣,通體感覺簡潔明快、棱角分明、光澤度強。主要形式可分為:一、龍(獸)首寬體玉帶鉤。二、禽()首螳螂肚形玉帶鉤。三、龍(獸)四棱體形玉帶鉤。四、雙龍首玉帶鉤。五、龍首多節玉帶鉤等。頭形較小,鉤身較寬,大多素面或陰刻細線紋飾。多數帶鉤在鉤面兩側的邊沿和鉤首頸背兩側的邊沿,都切削成微微的斜坡度,既對稱得體又平整美觀。鉤背有方形鈕或圓形鈕。

 

西漢時期

玉帶鉤在戰國的基礎上有了更新、更多樣的變化。這一時期,玉帶鉤大多通體光素無紋。鉤首頭形也雕琢得非常簡潔,有的僅存輪廓,有的只是刻劃幾刀而已,但都粗獷有力,規整潔淨。:一、禽(獸)首寬體雕紋玉帶鉤。二、龍()首螳螂肚形玉帶鉤---1、鉤身光素或陰刻。2、鉤身高浮雕紋飾。3、體器小(長度約1.5-3.0公分)腹上凸飽滿。三、龍(獸)四棱扁體形玉帶鉤。四、雙龍首鉤身陰刻或浮雕(螭)玉帶鉤。五、龍首虎身多節玉帶鉤。六、特殊龍首奇身玉帶鉤等。東漢及六朝時期,玉帶鉤的數量銳減,形式亦趨單調,主要為龍首素面螳螂肚形,少數鉤身有浮雕(淺浮雕蟠螭、鳳鳥等紋飾)、瓜棱紋及凹槽等。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

這段期間出土的玉帶鉤,造型也與西漢近似,鉤面刻有紋飾的,凸起得很高。如晉墓出土的浮雕鳳紋帶鉤,鉤首較小,腹較寬,呈琵琶形,式樣較美觀。

 

隋、唐、五代十國、宋代、遼金時期

歷經隋、唐、五代十國之空白期(暫無科學考古發掘之出土標準器),直到宋代、遼金時期才偶有發現,宋代的鉤首龍頭造型面額平坦,五官雕刻無大起伏,鉤鈕則較高並靠近尾部。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元代,玉帶鉤才又重新興起。

 

元、明、清時期

由於從元代開始,玉帶鉤已逐漸從實用的功能中抽離出來,朝著玩賞、美觀、鬥富顯貴的趨勢挺進。此時期之玉帶鉤一般都有花草、動物的浮雕和立雕,在形制上亦多有創新,同時,也出現了一鉤一扣的新器型。除龍(獸)首外,鉤身之紋飾及技巧上也出現高浮雕、鏤雕之荷葉、「春水」、螭龍(俗稱蒼龍教子或帶子上朝)等具有時代風格的形式。

  元代龍帶鉤鉤首整個頭形瘦長,面額比較平整,眉粗,眼睛不凸出,向前平視。蒜頭鼻增高,腮幫下肌肉大增,貓形耳向後聳立,角為單角向後分叉,從側面看,龍頸稍厚,龍嘴多數閉口,少數微微張口,龍嘴口部上下較平直。鉤面蟠螭,雙肩上聳,前腿同時向前伸,呈爬行狀,後腿一彎一伸,顯矯健有力,整個螭身緊貼鉤面。龍帶鉤鉤首龍頭與鉤面蟠螭的距離,一般來說元代要比明清時期稍遠些。中晚期鉤鈕還出現長方形,帶有環孔。

 

明代帶鉤特徵分早晚二期,早期帶有元代遺風,螭上還有元代流行的雙陰刻脊柱,以表示脅骨的冰紋,但鉤首變窄,鉤腹為螳螂形,呈片狀,鈕矮,龍首的眉毛排列陰刻線,眼睛在眉下突出為水滴形,生“V”字形角,口較大,改口腔鑽孔,有延伸的嘴角線。到了明代晚期仍保留早期特徵,腹背螭紋作匍匐狀,面部器官集中在瞼下端,背上表示脅骨的冰紋消失,鉤首與背螭之間距離變小,鉤腹變薄,鉤鈕變得更矮。

明代龍帶鉤鉤首比元代稍大,頭形稍短而寬,龍頭微昂,前額稍隆起。螭耳尖並向兩側或斜上方豎立,五官在前二分之一處,背脊用二條陰線表示,筋骨線在明早期用陰線表示脅骨,明中期後已消失。從側面看,龍頸稍狹窄,龍嘴都張口露齒。鉤面蟠螭開始站立於鉤面,呈騰空之勢。鉤首龍頭與鉤面蟠螭的距離稍近。

明代常見的玉帶鉤主要形制有:一、龍首鉤身浮雕鏤空螭龍(蒼龍教子)玉帶鉤。二、帶鉤扣。三、禽(獸)首螳螂肚式玉帶鉤---如鴨首與羊頭式。四、鉤首或腹鑲嵌寶石玉帶鉤等。


清代的玉代鉤在前朝的延續上,形式多樣---琵琶形、如意形,鉤首有龍有鳳,有鳥有獸,鉤身上常常有圓雕鏤空各種珍禽異獸,或鑲嵌各種寶石等,不一而足。此時龍帶鉤鉤首龍頭昂起更加明顯,龍頭的角、眼睛、鼻、耳及腮幫都是凸起的,角短,蝦米凸眼,如意形鼻,鼻翼出鼻尖,張口而口角深,露舌,龍嘴的口部上下微傾斜,有種兇猛感。鉤面騰空的蟠螭紋飾較圖案化,鬚與首同寬,順身飄拂,體渾圓,僵直無起伏狀,腹體成板條,鈕更薄,柱更短。到了清代晚期,蟠螭整個形象似乎變得很笨拙,了無神韻。

 

  總之,明清時期的玉帶鉤,在元代的基礎上持續發展,由於材料、資源等取得條件較方便,製做數量及形式大增,尤其是精美的傳世品,更令後人驚豔。整體上,元明清三代多數玉帶鉤的基本形制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只要仔細加以比較,在具體部位上,仍各自具有較明顯的風格與時代特徵。

 

將優質的藝術生態無限延伸


  人往往因為距離而產生隔閡,因為不瞭解而產生誤解;許多原本立意良善的生態---組織、團體及協會等,因為彼此間無法互相依存或溝通協調不足,最終導致生態失衡,不但損害到各方利益,甚至傷及可貴的情誼,實在是非常令人惋惜。所以,創建良性的生態平台,做好良善的溝通渠道,顧及各方利益,開拓更寬廣的視野等實在是刻不容緩與必須全力以赴的目標。


    台灣是個美麗的寶島,藝術發展也自成格局;早期,就整個藝術生態來說,似乎也頗能維持一定的平衡(自給自足)。我們都很懷念往昔悠閒的午後時光---在畫廊裡,藝術家與收藏家或歡愉的攀談、或針對作品爭辯得面紅耳赤。但是,隨著國際市場的拓展與擴張、各式各樣的行銷手法的詭變、千種萬式無疆界的藝術衝擊,台灣藝術生態似乎逐漸變得有些疲弱、甚至感到倍受圈制、難以施展之憾。事實上,台灣整個藝術生態的結構、條件與實力都非常良好,也非常堅強---優秀的藝術家、優質的藝術創作及極具國際觀又傑出的收藏家與頗具水準的展覽空間等,在在顯示台灣具備良性藝術生態的扎實基礎,因此,如果能透過相互間的良好互動,認真建構互信互賴的架橋,讓藝術家、收藏家及經紀人維繫彼此間順暢的互動管道,相信我們一定能打造出很棒的藝術生態,甚至於影響到整個國際藝術生態圈。而台灣網路藝術家雜誌就是為了要做好這樣的優質平台及架橋而設立。
 

    這些年,藝術投資似乎已不再是庸俗或不願談論的議題,透過對藝術品的欣賞與收藏,藏畫也成為既優雅又具投資效益的事;由於全球掀起一股藝術投資熱潮,藝術投資已成為房地產與股市之外,最具投資效益的新標的。更難得的是---許多藝術品確實被欣賞者所再詮釋、收藏家所珍愛,而不是只做為投資或避險的工具,讓藝術品賦予了更崇高、更多元的藝術價值。


    近年來,不僅國際局勢詭譎多變,全球科技、連結亦日新月異,網路似乎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台灣網路藝術家網站就是應運這樣的需求而產生的。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台灣網路藝術家網站將整合良好的藝術生態---互動式的介紹優秀的藝術家及作品以最快捷、最公開、最便利的方式,讓社會各界,甚至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能夠以最輕鬆的方式,在藝術殿堂中自由自在的悠遊,也祝願台灣網路藝術家雜誌,無論是網路平台或實體雜誌,都能拓展的非常順利,讓臺灣的藝術生態更加活絡、更具生命力。


                                                                                                            畢庶強 謹誌



節錄自台灣藝術家網站雜誌 2012秋季號

全國百號油畫大展之源.緣.圓


    舉凡古今欲成就事功者,天時、地利、人和恰如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否則即使有再好的構思與再遠大的理想,最終也只能流於紙上談兵、莫衷一是
 

    雖然從創辦全國百號油畫大展至今已逾十餘年之遙,而今年第十一屆全國百號油畫大展也在開闊明暢的---臺中市立港區藝術中心(展覽室A)順利開展。但是,談起當初創辦百號大展發想之緣起,我們當然不能不提及那時擔任港區藝術中心的洪明正主任與中華民國國際藝術協會的方鎮洋理事長---這兩位辛苦拉開層層序幕的重要推手。時光回溯到民國八十九年大展尚未成形之際正值對藝文界充滿熱情與執著的洪主任接掌全新落成(也代表一切得從頭開始)並擁有全國最大的單一展場的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在此同時,對藝術界亦抱持美麗憧憬的方鎮洋老師忽然靈光乍現---如果能在如此寬敞氣派的展覽空間,觀賞一百幅一百號以上的作品,必定能讓視覺產生很大的震撼與衝擊,同時,也會是藝術欣賞的至高享受。於是,艱鉅沉重之扉頁開始翻開歷經百般堅澀的謀合、籌募。終於在九十一年元旦順利舉辦「百畫齊放」百人百號油畫大展,除了獲得社會各界的高度讚揚外,並深獲當時黃仲生縣長的肯定及藝術界的齊聲喝采


    那麼百人百號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為什麼是一項創舉又為何有別於其他展覽...其實,所謂百人即指邀集一百位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共襄盛舉,參與此次大展,而百號”(號數為油畫尺寸計算單位)乃是指大約162×130分以上的油畫創作。乍看似乎也沒什麼特殊之處,但事實上整合卻非常不易,尤其在十多年前的環境和背景下,更顯得困難重重。首先遇到的是「文人相輕,藝人相覷」的問題,由於各家觀點、風格與師承、派別等不同就有很大的衝突與歧見,如何消弭彼此間的嫌隙、建立良性的互動、溝通、謀合其間,不知得耗費多少時間、心力又因台灣油畫發展情勢、地理格局、展覽場所、收藏條件及存放空間等因素,早期創作的尺寸大多較小,一般突破百號以上的創作相對較少,所以全部以百號以上的作品來呈現,在當時確實是一項不可思議的舉措,尤其對於習慣畫較小幅作品的畫家,無疑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和挑戰當然,即使萬事具備,卻沒有適合展出的空間,最終也是枉然。至於因緣具足順利開展後,百人百號展出的氣勢與視覺效果,不用說,自然是有異於其他展覽的恢宏氣度與魅力


    非營利事業組織除了滿腔的熱忱與理想外,最容易遭遇的困擾就是營運時經費籌措的問題,很多組織都是歡喜開場卻草草落幕,其實,從第二屆開始,為了擢拔新秀,獎掖後進即設置獎金制度,但隨即面臨經費不足、意見分歧之窘境,眼見就要胎死腹中幸賴方理事長大聲疾呼、極力奔走,港區藝術中心全力支持與藝界大老們的大力呼籲、一路相挺,最後總算在風雨交加中度過了漫漫長夜。由民間發起,後續再由政府接力,互相扶持,克服萬難,只為成就百人百號!而如今的成果卻是如此豐碩、圓滿。

 
    文化藝術的推廣,需要全民的參與和呵護,如今全國百號油畫大展已在穩定中不斷的成長,並且深獲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讚賞,同時,更成為全國性年度重要的藝術盛會與觀摩指標,這不僅是藝術界之福,更是國家之福、全民之福!!

 

                                                                              台灣國際藝術協會顧問      畢庶強謹誌

玉帶鉤的源起與發展


在中國古代玉器中,「玉帶鉤」是器形較為常見,而且形式和飾紋繁複的品類。
 
 

一、玉帶鉤的初始期:

  早期一般認為玉帶鉤起源於春秋晚期,尤其在戰國至兩漢最為興盛。但隨著現今科學考古挖掘,分別在浙江桐鄉縣、餘杭反山、瑤山等良渚文化遺址及上海青浦福泉山等遺址,出土多件玉帶鉤,於是,此器型的運用及發展向前推進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時期。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玉帶鉤,也是古玉帶鉤製作的初始狀態。至於夏、商、西周三代,尚未具體發現玉帶鉤,一直到春秋時期也僅出現有鉤首、無鉤鈕的帶鉤,說明這段時期玉帶鉤的形制仍尚未完備。

 

二、玉帶鉤的發展期:

  戰國時期,玉帶鉤在器形上已基本確立,即是由鉤首、鉤身和鉤鈕三部分組成,並且開始普遍使用。這時玉帶鉤已進入了發展期。此時,雖然帶鉤紋飾、內容變化比較豐富,但形制大致相同,時代特徵明顯。

 

三、玉帶鉤的鼎盛期:

  西漢時期是玉帶鉤發展的鼎盛期,玉帶鉤的製作在繼承戰國時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一般來說,西漢時期的玉帶鉤選料講究、琢磨細緻、刀法簡練、品質上乘,同時數量也比較多。

 

四、玉帶鉤衰落期: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古玉帶鉤製作的衰落階段,數量銳減,類型單調。這說明此時玉帶鉤的實用意義在消退。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

 

五、玉帶鉤的回升期:

到了元明清三代,玉帶鉤的製作開始回升,出土和傳世的數量很多,並且都造型優美、技藝高超、玲瓏奇巧、頗有神韻。由於這一時期帶鉤的實用性已經退化,主要以把玩觀賞為主,所以選料考究,體型厚重,鉤首精雕細刻亦十分繁瑣。而鉤身上常常鏤雕螭龍、異獸等,造型十分生動。此時,由帶鉤演變出來的帶扣也開始大量出現。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第三屆海峽兩岸少年兒童美術大展觀後感


參加當代對話未來季.節
第三屆海峽兩岸少年兒童美術大展觀後感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對於美術教育來說,從兒童時期便開始關心美術相關教育的養成,其成效與建樹應該是最為顯著的…。只是,令人不免有些擔心的是---太早開始教授他們繪畫技法或為比賽、考試等目的而學習,會不會扼殺他們天真活潑的創造力?會不會讓原本快樂的繪畫變成是一種負擔…?由於女兒從小就喜歡畫畫,並參與一些兒童繪畫相關活動,同時,多年來在四川成都麒躍閣藝術學校(擔任藝術顧問),該校所教授的對象也是以少兒為主,所以,對於少年兒童美術陸陸續續倒是有些接觸…。

其實,早在近二十年前,乍接觸到成都文化宮與畫家張劍合作教授的少兒美術時,就對兒童在美術方面的創造力與表現感到異常驚訝…。當時,由於特別關注兒童的自發性與創作力,所以非常注意因材施教、順勢而為…,所以雖然兒童的作品五花八門,卻充滿生命力。後來發現,台灣兒童美術事實上起步的非常的早,發展的也很蓬勃,尤其是由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與中華民國兒童美術教育學會舉辦的「世界兒童畫展」,自1966年開始,迄今已持續舉辦逾40年之久,來自世界各國的兒童美術作品,不但富有異國情調、精彩絕倫,更豐富了我們的視野…。

本次當代對話未來季節---第三屆海峽兩岸少年兒童美術大展也是在臺灣藝術教育館小天壇展覽場舉行,參與共襄盛舉的主、協辦單位頗為踴躍,策展人周櫻對於兒童美術教育,非常的執著也極為用心,為了辦好歷屆的少年兒童美術大展竭盡心力,她說:「如果要從不同地域中選取廣泛的聯繫物件,無移會是兒童;如果從不同年齡的兒童中,選取最廣泛的歲月記憶,也無疑是孩童時代。」
「 (兩岸四地)…無論在地域、歷史、教育、還是文化上的異同,體現在孩子們身上時,產生了有趣的折射。如果以這些畫為鏡,生長在四地的兒童繪畫表達,正生動的反映出該地區社會生態的大部分狀況…」
「無論隔著地域還是歲月的兩岸,我們都將一起走向未來;針對兒童的關注和思考,無論是教育模式,還是安全成長,都是當代社會的迫切問題,而不只是關乎未來的展望。」未來,就在眼前,就在當下。也祝願我們兒童美術的未來,會更加美麗、蓬勃,更加具有朝氣…






 中立者為周櫻策展人

中左-台灣原民故事館館長

 台灣原民故事館館長

國立藝術教育館鄭乃文館長

梁君午教授

天河瑩光映月牙---編後語

天河瑩光映月牙---歷代玉帶鉤選粹  出版
收藏家 陳俊秀
總編撰  畢庶強

 

編後語

天河瑩光映月牙


如果不看這本書的副標---歷代玉帶鉤選粹,我想,大多數人乍看到「天河瑩光映月牙」的書名,大概都會一頭霧水…;其實,在這本書出版之前,已經以「同名」的模式印製過一本先行版,當時,許多人拿到那本小冊子的時候,直接的反應都覺得它頗為精美雅致,可是一旦看到書名---「天河瑩光映月牙」,感覺情境似乎很美,但是~實在不了解它的義涵…,而且,這跟「玉帶鉤」又有什麼樣的關連??

事實上,僅從上述的反應,我就得非常感佩---歷時十數年,用心蒐羅世界各地優質玉帶鉤的收藏家---陳俊秀先生;我曾戲稱他是「搜獵東西(方)」的大獵手,除了「駭人聽聞」的鼻煙壺收藏外,我想,玉帶鉤應該就是他最重要的專項收藏之一了!老實說,即使暫時先不闡述「天河瑩光映月牙」所要傳遞的意境,許多人看到「玉帶鉤」時都不知道”它”究竟是為何物?有什麼用處?又有什麼...而俊秀兄卻「恣意放縱」我---全權整編這本典藏專書,甚至不曾抱怨過這「不知所云」的主標…。

簡單來說,「帶鉤」就類似現今使用的「腰帶頭」,它很早以前即演變為中國傳統服飾中的實用配件,慢慢的,它不僅成為一種裝飾,甚至轉變為一種美與地位的表徵;珍貴的材質相繼被運用,「玉」也被琢製成優雅高貴的「玉帶鉤」…。既然「玉帶鉤」已從實用的範疇抽離到藝術及美的層面,那麼,以一種非描述實物的情境來傳達玉帶鉤的”美”,應該就不會顯得太過於矯情或突兀…,於是,我開始”認真”欣賞俊秀兄所典藏以「玉」為主的「帶鉤」,數以百計的「玉帶鉤」…。

其實,「帶鉤」文化形成的很早,材質的運用也非常多樣,只是以「玉」製成的「玉帶鉤」,總是顯得特別高雅、尊貴,也許是因為玉質本身就有種純潔、優雅、晶瑩、空靈…的特質,讓我聯想起天上浩瀚無垠的銀河及晶瑩剔透的璀璨星光…;當夜幕低垂,天上銀河皎潔的星光,映照在荒漠間彎若弦鉤的月牙泉上時,那種寂靜幽美的景象,真令人屏息、難以言喻…。於是我寫下了「天河瑩光映月牙」的標題…。
我常覺得,若想成就事功,即使看似簡單的事,往往都需要「善巧方便,因緣具足」,就好像這本典藏集所編錄的每一件「玉帶鉤」,都有著漂泊、精彩的歷練…,俊秀兄以豐厚的學養、無比的熱情與毅力,將歷時數百年,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玉帶鉤」精品,一件一件慢慢的累積起來,同時,又願意將辛勤、難得的收藏成果,無私的與大家一起分享,實在是令人由衷的讚嘆…。總之,這是一本很棒的「玉帶鉤」典藏專書,就讓它引領我們進入「玉帶鉤」的奇妙領域,細細品味各式「玉帶鉤」所呈現的藝術之美吧!

                                                                                      畢庶強 於五魚書齋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鼻煙壺中的鼻煙匙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習以為常小動作,如看電視、上網、開燈、用水、打電話、點瓦斯、沖馬桶…,以及使用隨手可得的小器具、生活用品等…,因為實在是太方便、太頻繁,所以,許多事似乎都變得理所當然,再自然不過了…。可是,一旦停水、停電、斷瓦斯…或身無長物的置身荒野中…我們往往會立刻會陷入無所適從、苦不堪言的困境中…。事實上,我們今日生活上所享有的種種便利,大至摩天巨構,小到鍋碗瓢盆,可都是經過祖輩們漫長的生命經驗與智慧所累積出的成果。

這幾年,原本就屬於中國傳統的鼻煙壺文化,歷經百年消沉,又逐漸從歐美重返亞洲,只是隨著時代變遷、物換星移,現今鼻煙壺文化所著重的,不再是它的實用與功能(或虛華),而是它的器型、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一般人可能不會注意,鼻煙壺全器乃由許多組件所整合而成;有用來盛裝鼻煙的壺器、壺蓋、蓋托、壺塞,還有用來勺挖鼻煙末的---鼻煙匙。



        追溯鼻煙壺的源流,即使上溯到明朝末年,最多也不過三、四百年,但鼻煙壺的器型、材質、工藝等卻包羅萬象、變化萬千,頗有「集中國文化藝術之大成於一身」氣勢…,不過,也許是看得太少,或掌握的資料不夠多,個人覺得老鼻煙壺中的鼻煙匙,大多還是以實用為主,即使在運用材質上有所突破,但整體來說,無論造型變化與美感呈現等,還是顯得有些制式、單調。

        其實,小小的勺匙,古今中外的演化歷程卻相當久遠而多樣。如果翻查字義---匙,也稱湯匙、匙子、勺、勺子、湯勺、調羹或匙羹,是一種餐具、量具或工具;用來裝液體、粉末和小塊固體。據稱,早在舊石器時代,亞洲地區就出現過湯匙;古埃及的墓穴中曾經發現過木、石、象牙、金等材料製成的湯匙…。而古代中國人使用勺匙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匙”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因為當時的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粟,這兩種穀物的烹飪比較簡單,可以直接粒食,加上水煮成粥飯即可食用。熱騰騰的粥飯,特別是半流質的粥食,不便直接用手抓食,需要借用某種器具,如樹枝、貝殼等,於是最簡單的勺匙便被發明出來了…。

        正所謂「內行看門到,外行看熱鬧」,國內外許多國際知名的鼻煙壺收藏家,在上手鼻煙壺時是非常講究內外皆美的,尤其是注意內部掏膛,但即使如此,大多藏家還是只注意到壺身,很少會注意到其貌不揚的---鼻煙匙,我想會這般”忽視”鼻煙匙,主要應該是它對整體價值的影響不大,再則是---通常如”附件”的小匙,大多沒什麼看頭,當然,也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沒有”再造”與”整修”的能力,只有將就和無奈的嘆息了!記得有句頗具禪意的話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覺得鼻煙匙雖然隱身於壺內,卻位居”運煙”樞紐、猶如鼻煙壺的”精髓”所在,若能以小觀大,實在有太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事實上,將老鼻煙壺由裏到外重新”梳妝打扮”的美事,有些”高手”早已開始著手實踐了,對於壺蓋、壺托、壺塞等的整體搭配,也展現出一定的功力,但是,比較遺憾的---在於鼻煙匙的造型、式樣及創意等,還是略顯薄弱,無法引起想”一窺究竟”的慾望或”眼前為之一亮”的驚豔感…。所幸,這樣的僵局將被會裏的林義守先生打破,至今,他已經創製出許多別出新裁、匠心獨具及優美雅致的鼻煙匙(如圖所示),相信這將會帶動一股新的鼻煙壺時尚與風潮…,期望在很短的時間内,當我們打開鼻煙壺的瓶蓋時,您會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和讚嘆…。

 
撰文:畢庶強



 
~本文發表於中國鼻煙壺協會第六期會訊中~







漫談老鼻煙壺的蓋與匙


        世間萬事萬物的形成,似乎都有一定的機緣,但是真要”因緣俱足”可就非常不容易喽! 常聽前輩說收藏文物必須要找到好的導師,否則一定會吃大虧…但是,遇上”好”的老師,談何容易啊!所幸…總之,陳俊秀會長在鼻煙壺領域中的種種積累與能耐…,讓我從不喜歡這”雜項中冷僻的小器”到試著去瞭解它、欣賞它,進而收藏它…我想…我所讚佩的,不僅僅是見到他多年來於世界各地所蒐羅的優質鼻煙壺,同時,我更看到他為老鼻煙壺再創”昔日風華”的堅持和努力…。

        鼻煙壺的組成,除了主要用來盛裝鼻煙的壺器本身外,當然就屬壺蓋最為重要了…。尤其如果依照蒙古人以三才(天、人、地)來形容鼻煙壺的話,更凸顯出”壺蓋”的特殊地位與意涵。一件完整的壺蓋(或含頂珠),通常還會整合蓋托、壺塞及煙匙等。遺憾的是---許多老鼻煙壺的壺蓋,往往因為歷經百年以上寒暑,原配蓋多已散佚,而裝配於壺蓋上的組件,自然也就隨之流失,讓人無法一窺原貌,著實令人遺憾、惋惜…。

        當初乍接觸到老鼻煙壺時,經常看到一些沒有壺蓋的鼻煙壺,要不就是壺身隨意搭上一個極不相襯的蓋子,實在很不協調,更別提隱藏於鼻煙壺內的小煙匙了…。其實,就多年來時常接觸繪畫作品的經驗,一張作品除了畫作圖心外,裝裱也是呈現整體美感的重要環節…。所以,個人覺得一件好的鼻煙壺,除了壺身品相優美、做工精湛等外,整體的搭配與協調,實在是有其必要!當然,說的比做的容易多了,首先,要為”千種萬式”只有壺身的老鼻煙壺,尋找” 口徑適當”的壺蓋就很困難,更別提美感及”搭配合宜”了…也許是個性、也許是經驗或是長期各式”壺蓋”的累積…總之,經過陳會長的巧思與妙手…,重新配置的老鼻煙壺,整體看來,就是美多了、精神多了、協調多了…它又再度展現了昔日的光彩。

        三才(首、身、足)俱足,似乎讓老鼻煙壺已恢復往日、再顯風華,只是隱身壺內,位居”運煙”樞紐、猶如鼻煙壺”脊椎”的鼻煙匙,卻因實用功能消退而黯然失色…。老實說,許多佚失壺蓋的老鼻煙壺,即使沒有機緣再次經過細心搭配,但有時”誤打誤撞”混搭倒也還看得過去,可是,壺內的小煙匙幾乎就完全被忽略、沒人在意了…。再說,鼻煙匙原本就只是當做挖勺鼻煙粉末的實用工具,能用就好,又不外顯,何須在意其美觀與否?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如果只是止於實用,那麼數百年來,鼻煙壺就不會”纖壺搜盡天下巧;丸器廣羅世間材”大費周張的不斷開發創新了…。所以,製作精美的鼻煙壺,通常也都配置有既實用又精美的勺煙匙,據悉(查對現存老鼻煙匙),使用材質亦頗為廣泛,而珍貴精美的鼻煙壺,大多會使用象牙、貴重金屬等材料來配製,使其相得亦彰。

        近年來,原本即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鼻煙壺,再度受到華人的青睞與喜愛,早期從中國大量流散至歐美的精緻鼻煙壺,似乎有逐漸回流亞洲的跡象,市場價格也不斷攀升,可能也是因為如此,新製、做舊或仿古的鼻煙壺也越來越多,品質參差不齊,而煙匙亦大多以塑料製成,質感差很多。前些時日,在中國遇到以象牙仿製古煙匙鼻煙壺的相關業者,所以知曉當今尚有些優質的煙匙,透過師父們的巧手,還陸續在生產製作,只是產量很小…。令我感到詫異的是---陳會長古今各式煙匙竟然多有收藏,而更令人驚喜的是---許多打破傳統、別出新裁、匠心獨具的鼻煙匙,卻都出自林義守大哥之妙手…,這實在是由強調實用功能到兼具觀賞價值和造型藝術的重要進程…我知道對於林大哥來說,創制煙匙絕對是”雕蟲小技”,但是,對於小小的煙匙世界來說,卻是值得大家一再玩味、縱橫遨翔的領空。

                                                                                          撰文:畢庶強




~本文發表於中國鼻煙壺協會第六期會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