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歷代玉帶鉤的特徵與辨識


依據歷代玉帶鉤的發展脈絡和演變過程,掌握各時代在造型、紋飾、製作工藝上的時代特徵,尤其注意出土標準器的研究和比較,將有助於我們對玉帶鉤文化的發展、特徵、鑒別等,有更進一步的認知與瞭解。

 

春秋晚期

玉帶鉤其器型多為鴨首形、長條形、琵琶形、長扁寬形或梯形,有些有淺浮雕蟠龍紋及卷雲紋等。而戰國時玉帶鉤的期形式和飾紋多樣,通體感覺簡潔明快、棱角分明、光澤度強。主要形式可分為:一、龍(獸)首寬體玉帶鉤。二、禽()首螳螂肚形玉帶鉤。三、龍(獸)四棱體形玉帶鉤。四、雙龍首玉帶鉤。五、龍首多節玉帶鉤等。頭形較小,鉤身較寬,大多素面或陰刻細線紋飾。多數帶鉤在鉤面兩側的邊沿和鉤首頸背兩側的邊沿,都切削成微微的斜坡度,既對稱得體又平整美觀。鉤背有方形鈕或圓形鈕。

 

西漢時期

玉帶鉤在戰國的基礎上有了更新、更多樣的變化。這一時期,玉帶鉤大多通體光素無紋。鉤首頭形也雕琢得非常簡潔,有的僅存輪廓,有的只是刻劃幾刀而已,但都粗獷有力,規整潔淨。:一、禽(獸)首寬體雕紋玉帶鉤。二、龍()首螳螂肚形玉帶鉤---1、鉤身光素或陰刻。2、鉤身高浮雕紋飾。3、體器小(長度約1.5-3.0公分)腹上凸飽滿。三、龍(獸)四棱扁體形玉帶鉤。四、雙龍首鉤身陰刻或浮雕(螭)玉帶鉤。五、龍首虎身多節玉帶鉤。六、特殊龍首奇身玉帶鉤等。東漢及六朝時期,玉帶鉤的數量銳減,形式亦趨單調,主要為龍首素面螳螂肚形,少數鉤身有浮雕(淺浮雕蟠螭、鳳鳥等紋飾)、瓜棱紋及凹槽等。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

這段期間出土的玉帶鉤,造型也與西漢近似,鉤面刻有紋飾的,凸起得很高。如晉墓出土的浮雕鳳紋帶鉤,鉤首較小,腹較寬,呈琵琶形,式樣較美觀。

 

隋、唐、五代十國、宋代、遼金時期

歷經隋、唐、五代十國之空白期(暫無科學考古發掘之出土標準器),直到宋代、遼金時期才偶有發現,宋代的鉤首龍頭造型面額平坦,五官雕刻無大起伏,鉤鈕則較高並靠近尾部。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元代,玉帶鉤才又重新興起。

 

元、明、清時期

由於從元代開始,玉帶鉤已逐漸從實用的功能中抽離出來,朝著玩賞、美觀、鬥富顯貴的趨勢挺進。此時期之玉帶鉤一般都有花草、動物的浮雕和立雕,在形制上亦多有創新,同時,也出現了一鉤一扣的新器型。除龍(獸)首外,鉤身之紋飾及技巧上也出現高浮雕、鏤雕之荷葉、「春水」、螭龍(俗稱蒼龍教子或帶子上朝)等具有時代風格的形式。

  元代龍帶鉤鉤首整個頭形瘦長,面額比較平整,眉粗,眼睛不凸出,向前平視。蒜頭鼻增高,腮幫下肌肉大增,貓形耳向後聳立,角為單角向後分叉,從側面看,龍頸稍厚,龍嘴多數閉口,少數微微張口,龍嘴口部上下較平直。鉤面蟠螭,雙肩上聳,前腿同時向前伸,呈爬行狀,後腿一彎一伸,顯矯健有力,整個螭身緊貼鉤面。龍帶鉤鉤首龍頭與鉤面蟠螭的距離,一般來說元代要比明清時期稍遠些。中晚期鉤鈕還出現長方形,帶有環孔。

 

明代帶鉤特徵分早晚二期,早期帶有元代遺風,螭上還有元代流行的雙陰刻脊柱,以表示脅骨的冰紋,但鉤首變窄,鉤腹為螳螂形,呈片狀,鈕矮,龍首的眉毛排列陰刻線,眼睛在眉下突出為水滴形,生“V”字形角,口較大,改口腔鑽孔,有延伸的嘴角線。到了明代晚期仍保留早期特徵,腹背螭紋作匍匐狀,面部器官集中在瞼下端,背上表示脅骨的冰紋消失,鉤首與背螭之間距離變小,鉤腹變薄,鉤鈕變得更矮。

明代龍帶鉤鉤首比元代稍大,頭形稍短而寬,龍頭微昂,前額稍隆起。螭耳尖並向兩側或斜上方豎立,五官在前二分之一處,背脊用二條陰線表示,筋骨線在明早期用陰線表示脅骨,明中期後已消失。從側面看,龍頸稍狹窄,龍嘴都張口露齒。鉤面蟠螭開始站立於鉤面,呈騰空之勢。鉤首龍頭與鉤面蟠螭的距離稍近。

明代常見的玉帶鉤主要形制有:一、龍首鉤身浮雕鏤空螭龍(蒼龍教子)玉帶鉤。二、帶鉤扣。三、禽(獸)首螳螂肚式玉帶鉤---如鴨首與羊頭式。四、鉤首或腹鑲嵌寶石玉帶鉤等。


清代的玉代鉤在前朝的延續上,形式多樣---琵琶形、如意形,鉤首有龍有鳳,有鳥有獸,鉤身上常常有圓雕鏤空各種珍禽異獸,或鑲嵌各種寶石等,不一而足。此時龍帶鉤鉤首龍頭昂起更加明顯,龍頭的角、眼睛、鼻、耳及腮幫都是凸起的,角短,蝦米凸眼,如意形鼻,鼻翼出鼻尖,張口而口角深,露舌,龍嘴的口部上下微傾斜,有種兇猛感。鉤面騰空的蟠螭紋飾較圖案化,鬚與首同寬,順身飄拂,體渾圓,僵直無起伏狀,腹體成板條,鈕更薄,柱更短。到了清代晚期,蟠螭整個形象似乎變得很笨拙,了無神韻。

 

  總之,明清時期的玉帶鉤,在元代的基礎上持續發展,由於材料、資源等取得條件較方便,製做數量及形式大增,尤其是精美的傳世品,更令後人驚豔。整體上,元明清三代多數玉帶鉤的基本形制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只要仔細加以比較,在具體部位上,仍各自具有較明顯的風格與時代特徵。

 

將優質的藝術生態無限延伸


  人往往因為距離而產生隔閡,因為不瞭解而產生誤解;許多原本立意良善的生態---組織、團體及協會等,因為彼此間無法互相依存或溝通協調不足,最終導致生態失衡,不但損害到各方利益,甚至傷及可貴的情誼,實在是非常令人惋惜。所以,創建良性的生態平台,做好良善的溝通渠道,顧及各方利益,開拓更寬廣的視野等實在是刻不容緩與必須全力以赴的目標。


    台灣是個美麗的寶島,藝術發展也自成格局;早期,就整個藝術生態來說,似乎也頗能維持一定的平衡(自給自足)。我們都很懷念往昔悠閒的午後時光---在畫廊裡,藝術家與收藏家或歡愉的攀談、或針對作品爭辯得面紅耳赤。但是,隨著國際市場的拓展與擴張、各式各樣的行銷手法的詭變、千種萬式無疆界的藝術衝擊,台灣藝術生態似乎逐漸變得有些疲弱、甚至感到倍受圈制、難以施展之憾。事實上,台灣整個藝術生態的結構、條件與實力都非常良好,也非常堅強---優秀的藝術家、優質的藝術創作及極具國際觀又傑出的收藏家與頗具水準的展覽空間等,在在顯示台灣具備良性藝術生態的扎實基礎,因此,如果能透過相互間的良好互動,認真建構互信互賴的架橋,讓藝術家、收藏家及經紀人維繫彼此間順暢的互動管道,相信我們一定能打造出很棒的藝術生態,甚至於影響到整個國際藝術生態圈。而台灣網路藝術家雜誌就是為了要做好這樣的優質平台及架橋而設立。
 

    這些年,藝術投資似乎已不再是庸俗或不願談論的議題,透過對藝術品的欣賞與收藏,藏畫也成為既優雅又具投資效益的事;由於全球掀起一股藝術投資熱潮,藝術投資已成為房地產與股市之外,最具投資效益的新標的。更難得的是---許多藝術品確實被欣賞者所再詮釋、收藏家所珍愛,而不是只做為投資或避險的工具,讓藝術品賦予了更崇高、更多元的藝術價值。


    近年來,不僅國際局勢詭譎多變,全球科技、連結亦日新月異,網路似乎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台灣網路藝術家網站就是應運這樣的需求而產生的。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台灣網路藝術家網站將整合良好的藝術生態---互動式的介紹優秀的藝術家及作品以最快捷、最公開、最便利的方式,讓社會各界,甚至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能夠以最輕鬆的方式,在藝術殿堂中自由自在的悠遊,也祝願台灣網路藝術家雜誌,無論是網路平台或實體雜誌,都能拓展的非常順利,讓臺灣的藝術生態更加活絡、更具生命力。


                                                                                                            畢庶強 謹誌



節錄自台灣藝術家網站雜誌 2012秋季號

全國百號油畫大展之源.緣.圓


    舉凡古今欲成就事功者,天時、地利、人和恰如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否則即使有再好的構思與再遠大的理想,最終也只能流於紙上談兵、莫衷一是
 

    雖然從創辦全國百號油畫大展至今已逾十餘年之遙,而今年第十一屆全國百號油畫大展也在開闊明暢的---臺中市立港區藝術中心(展覽室A)順利開展。但是,談起當初創辦百號大展發想之緣起,我們當然不能不提及那時擔任港區藝術中心的洪明正主任與中華民國國際藝術協會的方鎮洋理事長---這兩位辛苦拉開層層序幕的重要推手。時光回溯到民國八十九年大展尚未成形之際正值對藝文界充滿熱情與執著的洪主任接掌全新落成(也代表一切得從頭開始)並擁有全國最大的單一展場的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在此同時,對藝術界亦抱持美麗憧憬的方鎮洋老師忽然靈光乍現---如果能在如此寬敞氣派的展覽空間,觀賞一百幅一百號以上的作品,必定能讓視覺產生很大的震撼與衝擊,同時,也會是藝術欣賞的至高享受。於是,艱鉅沉重之扉頁開始翻開歷經百般堅澀的謀合、籌募。終於在九十一年元旦順利舉辦「百畫齊放」百人百號油畫大展,除了獲得社會各界的高度讚揚外,並深獲當時黃仲生縣長的肯定及藝術界的齊聲喝采


    那麼百人百號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為什麼是一項創舉又為何有別於其他展覽...其實,所謂百人即指邀集一百位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共襄盛舉,參與此次大展,而百號”(號數為油畫尺寸計算單位)乃是指大約162×130分以上的油畫創作。乍看似乎也沒什麼特殊之處,但事實上整合卻非常不易,尤其在十多年前的環境和背景下,更顯得困難重重。首先遇到的是「文人相輕,藝人相覷」的問題,由於各家觀點、風格與師承、派別等不同就有很大的衝突與歧見,如何消弭彼此間的嫌隙、建立良性的互動、溝通、謀合其間,不知得耗費多少時間、心力又因台灣油畫發展情勢、地理格局、展覽場所、收藏條件及存放空間等因素,早期創作的尺寸大多較小,一般突破百號以上的創作相對較少,所以全部以百號以上的作品來呈現,在當時確實是一項不可思議的舉措,尤其對於習慣畫較小幅作品的畫家,無疑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和挑戰當然,即使萬事具備,卻沒有適合展出的空間,最終也是枉然。至於因緣具足順利開展後,百人百號展出的氣勢與視覺效果,不用說,自然是有異於其他展覽的恢宏氣度與魅力


    非營利事業組織除了滿腔的熱忱與理想外,最容易遭遇的困擾就是營運時經費籌措的問題,很多組織都是歡喜開場卻草草落幕,其實,從第二屆開始,為了擢拔新秀,獎掖後進即設置獎金制度,但隨即面臨經費不足、意見分歧之窘境,眼見就要胎死腹中幸賴方理事長大聲疾呼、極力奔走,港區藝術中心全力支持與藝界大老們的大力呼籲、一路相挺,最後總算在風雨交加中度過了漫漫長夜。由民間發起,後續再由政府接力,互相扶持,克服萬難,只為成就百人百號!而如今的成果卻是如此豐碩、圓滿。

 
    文化藝術的推廣,需要全民的參與和呵護,如今全國百號油畫大展已在穩定中不斷的成長,並且深獲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讚賞,同時,更成為全國性年度重要的藝術盛會與觀摩指標,這不僅是藝術界之福,更是國家之福、全民之福!!

 

                                                                              台灣國際藝術協會顧問      畢庶強謹誌

玉帶鉤的源起與發展


在中國古代玉器中,「玉帶鉤」是器形較為常見,而且形式和飾紋繁複的品類。
 
 

一、玉帶鉤的初始期:

  早期一般認為玉帶鉤起源於春秋晚期,尤其在戰國至兩漢最為興盛。但隨著現今科學考古挖掘,分別在浙江桐鄉縣、餘杭反山、瑤山等良渚文化遺址及上海青浦福泉山等遺址,出土多件玉帶鉤,於是,此器型的運用及發展向前推進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時期。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玉帶鉤,也是古玉帶鉤製作的初始狀態。至於夏、商、西周三代,尚未具體發現玉帶鉤,一直到春秋時期也僅出現有鉤首、無鉤鈕的帶鉤,說明這段時期玉帶鉤的形制仍尚未完備。

 

二、玉帶鉤的發展期:

  戰國時期,玉帶鉤在器形上已基本確立,即是由鉤首、鉤身和鉤鈕三部分組成,並且開始普遍使用。這時玉帶鉤已進入了發展期。此時,雖然帶鉤紋飾、內容變化比較豐富,但形制大致相同,時代特徵明顯。

 

三、玉帶鉤的鼎盛期:

  西漢時期是玉帶鉤發展的鼎盛期,玉帶鉤的製作在繼承戰國時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一般來說,西漢時期的玉帶鉤選料講究、琢磨細緻、刀法簡練、品質上乘,同時數量也比較多。

 

四、玉帶鉤衰落期: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古玉帶鉤製作的衰落階段,數量銳減,類型單調。這說明此時玉帶鉤的實用意義在消退。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

 

五、玉帶鉤的回升期:

到了元明清三代,玉帶鉤的製作開始回升,出土和傳世的數量很多,並且都造型優美、技藝高超、玲瓏奇巧、頗有神韻。由於這一時期帶鉤的實用性已經退化,主要以把玩觀賞為主,所以選料考究,體型厚重,鉤首精雕細刻亦十分繁瑣。而鉤身上常常鏤雕螭龍、異獸等,造型十分生動。此時,由帶鉤演變出來的帶扣也開始大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