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老字號的中國鼻煙壺協會
終於有了互相交流的會訊
真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也希望借由會訊的出版
讓更多人了解鼻煙壺
喜歡進而欣賞收藏鼻煙壺
一起分享鼻煙壺世界
多姿多彩百變樣貌吧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順風遨翔 彩繪天地


(第十屆中華民國國際藝術協會美展序文)

順風遨翔 彩繪天地

一如往昔,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總有幾天會枯坐在電腦前,略帶苦澀的、感傷的、喜悅的…嘗試著為美展敲出幾句適宜的文字來…。隨手翻著歷屆美展封存的美麗印記、冊頁中釋放出”歲月”的迷人氣息…如果沒有周遭繁瑣的牽扯、如果沒有截稿的壓力…我倒是非常喜歡沉浸在這樣淡淡的複雜中…溫享美協這十年來,由各種酸、甜、苦、辣等滋味所交織出的生命樂章…。
對於我來說,今年,真是別具意義的一年…
總是緣起於藝文相關的碰觸吧!就在幾個月前,一大批珍貴的甲蟲標本逐次的遠離台灣(分批捐贈到設備完善的外國博物館)…眼看這些蒐藏數十載的各國罕見稀有的物種,就要永遠在這片土地上消失,慵懶如我,也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於是,我積極編寫企劃、遊說收藏家、協助整理標本、聯絡展覽相關事宜及懂得珍視的捐贈單位…。終於,我們留下了---世界級的珍稀資產。老實說,對於類似於NGO的義務工作,我從來沒有如此認真過…,總以為散漫的協會、藝文團體、義工組織…能產生多大的能量?發揮多大效益?即使有太多人早已付出許多、即使他們所做的早已偉大到不可思議(扶弱、救災、濟貧、綠化…)!但,總感覺遙遠的像---傳說…。而,這一次,當我們的協會跨越了十年的門檻(十年間不曾間斷的舉辦美展、藝術交流、出版畫冊等)、當數以萬計的稀有甲蟲將驚豔於台灣孩童時…,我終於相信,即使可能是微薄散漫的力量,只要用心、堅持和努力不懈…,我們永遠也無法預測---它將誘發多大的連鎖效應。

年輕的時候,常喜歡攀登大山,揹負著沉重的背包,在崎嶇山徑中踽踽獨行,荒涼孤寂,漫漫征途,都只為了”山登絕頂我為峰”的瞬間喜悅和征服感…。隨著道路高低的嬗變,感覺肩背上的包袱似乎越發沉重,山巒雲海也不再令人驚嘆!當舉步維艱到快要全身抽筋時,便無法抑制的開始詛咒、立下毒誓---絕對不再蠢到再攀登高山,絕對不再自討苦吃,無盡的曲徑、相連的群峰,簡直就是醒不了的夢魘…。真的,就像藝術家選擇了他們的不歸路,個中滋味,豈能與外人道…。只是,莫名的(有人說是自虐,更有人說是犯…),一次又一次的,我走進大山,隱身峽谷,緩步慢行間,竟也步入雲端。回首漫漫來時路,這時,所在的位置有了高度,向山下眺望時,也有了相當的深度…藝術之途,或許也是如此耐人尋味吧!藝協十年,環視群峰,也許高度還不夠,但它勢必累積了一定的厚度,同時,也蘊藏了豐富的神奇能量。觀察許多破繭而出的生命,都必需爬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展翅飛翔,而跳躍總在蹲踞之後,藝協累十年之功,勢必將蓄勢扶搖…。


多年來,由於一些機緣,我特別留意各式圖騰、數字所代表的涵意與衍生信念。而”十”確實是一個奇妙的數字,它是一種循環、一種週期,它是完美的結束,同時也是再生的開始…。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十年生聚」、「十年有成」、「十全十美」…十年,它會是一種轉變、一種契機、也會是一個嶄新的里程的初始,就在當下,我們(藝協及所有會員)的格局與面貌,勢必也將有所不同。

說起來有些尷尬,也有些無奈,生存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我們得隨時替換不同的面具,對於一些吹捧迎合的場面話,似乎總覺得應付得左支右絀。然而,這十年來,更令自己蹩扭的---竟是自以為兩岸藝術接觸的多了,眼界寬了,審美更精準了…。結果是---心量變小了,言詞苛薄了,對於許多辛勤追求藝術的人也失去了包容…。十年,也許可以是精彩的回顧,十年,更應該是真切的檢視與反省。所以,如果說理事長真的很用心推廣會務、舉辦美展,那是真的;如果說會員們誠心的將一份來自內心的禮物奉獻給世界,那也是真的;如果說藝協的明天會更好,那~還用說!沒錯,當心胸變大了,我們的路就會更長遠。

十年,就是吹向我們的一陣風,讓我們乘風而起,遨翔千里,一同彩繪天地。祈願我們會務昌隆,夥伴們歡喜自在,各方賢達皆能共登藝術化境。

中華民國國際藝術協會 顧問
畢庶強

國際藝術協會美展邀請



十年
一個新的里程即將展開
邀請與我们邁向新的挑戰
共紅分享藝術的美好喜悅



國際藝術協會美展



國際藝術協會美展
9月4日-9月23日 台中縣立屯區藝文中心
台中縣太平市大興路201號
9月25日-9月30日台中市文化局
台中市英才路600號

歡迎蒞臨 共享藝術之美好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竹雕鼻煙壺




竹木雕源於竹木器,而竹木器的使用從史前時代便已開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我國也由來已久。竹雕也稱竹刻,即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運用竹根雕刻成各種把玩件或擺件。



雖然我國對於竹器的運用起源甚早,但自六朝開始,一直至唐代竹雕藝術才逐漸為人們所賞識與喜愛。到了明代中期,江南的嘉定和金陵,成為竹刻藝術的兩大中心。竹藝雕刻雖屬雜項裏的一個小類,但往往窮工極巧,精雕細琢。在技藝上,除了有透雕、浮雕、圓雕等技巧外,在清代更出現了翻簧和留青兩種技法,使竹刻藝術更趨於完善。讓竹雕藝術在中國工藝美術 史上獨樹一幟。

竹雕鼻煙壺傳世的數量很少,因為材質硬度較低,容易損壞,不利於經常使用,主要用作把玩和珍藏。竹雕鼻煙壺大多制於清乾隆朝和乾隆以後,有竹根雕和貼黃兩種。竹根雕是取竹子根部之材雕刻成器。竹根雕盛於南方,以江浙高手居多,竹根雕鼻煙壺存世也不多。貼黃是取竹子內壁的黃色蒲表層,翻過來貼到木胎器物上,再雕刻花紋,這種工藝乾隆時最盛,以福建上杭、湖南邵陽為產地,道光以後上海嘉定產量最大。

竹雕鼻煙壺最怕燥濕,尤其潮濕。因為竹刻受潮起漲,比較受燥起縮,更易損裂,且易蟲蛀。亦不可放到太陽直射的地方,或毫不通風的室內。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匏器鼻煙壺



匏器,又名葫蘆器或蒲器,乃明末出現的一種將天然與人工匠意結合的特殊工藝品。清代制匏工藝即頗受皇家重視,在宮廷的督造下,此時期的匏器工藝已臻精緻,生產出許多清朗典雅、工藝精巧、式樣新奇、紋飾豐富的作品,其品種亦紛繁多樣。
匏器製作可分為三大類:1、本長葫蘆,即通過倒栽、勒脖、夾板、打結等方法,長成形態各異的葫蘆。2、利用成熟後的葫蘆加工成形態各異的器物,如刀刻、針刻葫蘆。3、是將模具套在生長的嫩葫蘆上、使其長成與模子完全相同的樣子,稱其為--範制葫蘆器。



範制葫蘆,又稱模子葫蘆、範匏,就是以範迫使葫蘆依照人的意願生長成形。範制葫蘆的方法,是將幼小的葫蘆,納入刻有陰文的範模中,隨著葫蘆的長大,逐漸填實範模中的空間,待葫蘆木質化後取出,範模的陰刻圖文便在葫蘆上作陽文顯示出來。然後再經過裁割,塗黑漆裏,鑲象牙、玳瑁等口,即成為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匏器(葫蘆)鼻煙壺即是利用此種方法約制而成。
在葫蘆鼻煙壺中,範制的數量最多。一般可以下列方式製成:一、夾範--僅以兩片木板將幼葫蘆夾起來,長成後的葫蘆呈扁形,這是最簡易的範制葫蘆。二、素範,範模光素無紋,僅求葫蘆的整體造型的變化,但對造型的要求非常高,輪廓線條的曲直長短的不同,體現了器物的藝術性的高低。三、花範--範模刻成各種圖文的形態,葫蘆通過花範培育,便可獲得各種人物、花卉、魚蟲、山水圖案和文字及各種造型的器物。



葫蘆鼻煙壺因製作精良,極富藝術性,深得清代帝王的喜愛,他們不僅將精品入庫收藏,還將其作為禮物賜給大臣和外國使節。據文獻記載,清宮兩百多年間生產的葫蘆鼻煙壺總數在千件以上,器型有扁瓶式、六棱瓶式、八棱瓶式、背壺式、瓜瓣式等,裝飾有花卉、鳥獸、人物、詩文等,部分還有年款。可惜的是,流傳下來的宮制葫蘆鼻煙壺數量極少。所以非常稀有、珍貴。
那些經過收藏者長期把玩摩挲的匏器鼻煙壺在手中盈盈一握,我們不僅僅感覺在玩那匏器文化,而且是在找尋那斷歷史,給人以古樸、凝重的美感。凡好的匏器要著眼於紫、潤、堅、厚,葫蘆皮一般都很細密,光潔度高。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林聰明油畫展開幕式



林聰明油畫展
7/24(六) 下午2:30 開幕式 歡迎大家一起前往參展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林聰明油畫展



7/21歡迎蒞臨展覽會場觀展,分享畫家對故鄉,對事物的感動.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中國心民族情 德昭書畫展



中國心 民族情
少林寺三十一代弟子 德昭 書畫展
時間:2010年7月12日 - 7月19日
地點:中正紀念堂三樓 四展廳





歡迎蒞臨參觀
文化藝術乃是人類總體活動的累積與沉澱。

世界上每一個民族、國家,由於不同的生存方式、地理條件,創造出不同的歷史文明,也建構出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與藝術。



中國陶瓷器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造形藝術之一。依據現有歷史考古發掘,中國陶器的發展,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以前,而從商代原始瓷的開展後,中國陶瓷器歷經漢、唐、至宋、元、明、清各代而臻於完美。其間,陶瓷原料的配製從粗到精、坯胎從不透明到半透明、釉色由單色到多色、燒成溫度由低到高、發色技巧的拿捏與掌握、工藝技術由不成熟到成熟等,在歷代能工巧匠用心的粹鍊下,不斷的創新、演變、進步。致使 陶瓷成為中國人一項非凡的文化成就,陶瓷一詞甚至成為中國(China)的代表。它不僅是華夏子民的驕傲,更是世界工藝藝術與製品中,最重要的一環。

在諸多文化藝術資產類別中,陶瓷文化涉及科學、歷史、美學、地方發展、文化史、文化考古學、陶瓷工藝學等範疇,而陶瓷藝術更是匯集造型、裝飾、材質、工藝等諸多元素所建構成的一個藝術主體,它是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結晶---通過巧奪天工的藝術創造和科學合理的精心設計,使得陶瓷器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文化的特徵。因此,陶瓷文化對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以及時代風貌等,都具有重大的影響和意義,所以,對於陶瓷知識的認識與養成,就愈顯重要。



就瓷器的功能而言,主要有以實用為主的日用瓷和以觀賞為主的藝術瓷,除此尚有衛生建築和特種工業瓷等;就瓷器的裝飾工藝而言,有釉下裝飾、釉上裝飾、釉中 裝飾、高低溫顏色釉裝飾、色釉彩裝飾和多種工藝綜合運用等幾大裝飾類別,工藝品種和表現形式琳琅滿目,各具風格與特色。

除顏色釉外,釉下裝飾和釉上裝飾是瓷器藝術中最主要的裝飾工藝。這裏的所謂“釉下裝飾”,涵蓋成瓷前所有坯釉的裝飾工藝。囊括青花、釉裹紅、釉下五彩、鐵 鏽花、玲瓏、刻劃花、薄胎、絞胎、色泥等;“釉上裝飾”涵指成瓷後所有的瓷上裝飾工藝,諸如古彩、粉彩、新彩、墨彩、廣彩、噴刷花、堆雕金、刻瓷等。



在各類工藝中,陶瓷技術與藝術兼容的特質,非常顯著。由於歷朝歷代對於燒製代表性陶瓷的專注與用心,對於開發陶瓷名器著重與審慎的程度與從史實的角度來觀察,陶瓷文化乃象徵中國工藝美學的最高境界、中華民族之精魄。它不僅是先民們辛勤、心血與智慧的結晶,是世界遺產的一部份,它更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瑰寶。

五魚藝術整編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絕代風華-兩岸中國陶瓷藝術特展



展覽主題:絕代風華-兩岸中國陶瓷藝術特展
展覽地點:南投南崗展覽場(南投市南崗工業區仁和路十九號)
展出時間:中華民國99年4月15日至5月16日
指導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南投縣政府
主辦單位: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承辦單位:九藏文物

文化藝術乃是人類總體活動的累積與沉澱。
陶瓷器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造形藝術之一。在各類工藝中,陶瓷技術與藝術兼容的特質,非常顯著。依據現有歷史考古發掘,中國陶器的發展,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以前,而從商代原始瓷的開展後,中國陶瓷器歷經漢、唐、至宋、元、明、清各代而臻於完美。致使陶瓷藝術成為中國人一項非凡的文化成就,陶瓷一詞甚至成為中國(China)的代表。它不僅是先民們辛勤、心血與智慧的結晶,是世界遺產的一部份,更是世界工藝藝術與製品中,最重要的一環。鑑於陶瓷文化對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以及時代風貌等,都具有重大的影響和意義,所以,對於我國陶瓷文化知識的認識與養成,就愈顯重要。
本基金會於創會之初,即以提昇國民精神文化、倡導中華文化藝術價值為宗旨,積極參與、推廣各項藝文相關活動及交流。此次基金會亦本著對文化藝術推廣與文化交流的熱忱與衝勁,再次以籌劃兩岸罕見之私辦大型陶瓷展覽。希望透過展覽方式,廣邀各界收藏家與陶瓷專研人士,提供陶瓷精品參與展出,達到相互分享、觀摩與交流的目的,同時,藉以提升國人對於中國陶瓷鑑賞的能力與眼力。讓社會各界除了在公辦展覽館外,也可以近距離的欣賞到璀燦的中國文化精髓與藝術寶藏。進而領略對於中國陶瓷藝術的喜愛與重視。同時,本基金會預計將所有展出精品,編籍成精美專刊,借以達到文化傳承、拓展美學視野的目地。
展覽期間,本基金會誠摯邀請各界友人及社會賢達,蒞臨展覽會場參觀指導!謝謝!!

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敬邀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在德化與鶯歌間漫步

一個是中國著名的陶瓷之鄉,一個是台灣重要的陶瓷重鎮,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連?在長時間各自發展、各自表述後,兩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異同?雙方在今後又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這實在是個耐人尋味,又值得認真思索的問題!
福建和台灣在地緣上僅僅一水相隔,人親、土親、鄉音近,淵源極深。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照理說,福建的德化瓷應該在台灣具有很寬廣的發展空間與優勢。但是,我必須老實說,在全球具有高知名度的德化瓷器,在台灣的名氣卻遠比宜興的紫砂器和江西景德鎮的陶瓷來得低,這般不尋常的現象,其間必然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值得我們探索…。但,我相信這些年海峽兩岸已經有許多產、官、學的專家做過許多深入的探討與努力,而且,雙方的交流與互動確實已日趨頻繁…。在此,我僅能從非常囿限的接觸面向中,瑣碎的將自己一些所見所聞稍做整理…。



台灣鶯歌陶瓷博物館是第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除致力於展現台灣陶瓷文化,激發社會大眾對陶瓷文化的興趣與關懷,提升鶯歌陶瓷產業及地方形象,推展現代陶藝創作,促進國際交流;更積極參與台灣陶瓷文化之調查、收藏、保存與維護工作,提供研究、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廣等。
其實,猶記得在1998年與該館籌備處接觸時,一切尚未就緒,政策、組織、藏品、人力、軟硬體設備等皆處於紊亂之中。然而,該館在多方努力下,至今設立雖未滿十年,卻為台灣陶瓷業履創高峰,帶來無限生機。同時,也帶動地方及周邊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其實就台灣近五十年來之陶瓷產業發展來看,就如同任何地方產業自然隨時代推演般的平淡無奇,以下如各年代發展概略:
4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農業時代生活用雜器,如醃菜甕、油罐、酒甕、龍壺等。2.祭祀用禮器,如神像、香爐、廟宇之裝飾交趾陶及陳設用陶為大宗,如花盆、花瓶、魚缸等。
50年代 代表性產品:
以機械量產的生活用粗瓷,及家庭用陳設器具如瓶、盆、獅座、神像等為主。
6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量產化的印花日用瓷。2.手工製作的仿古陳設瓷,風格多沿習日本式和西式產品。
7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西式紋樣的日用瓷。2.量產的外銷仿古瓷。
8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石質花瓷。2.陳設用陶藝品。3.古典風格的中式餐飲用具。
90年後 代表性產品:
1.雪白瓷、中式餐具。2.飲茶文化系列產品。3.結晶釉陳設瓷及陶藝特質之花器。
4.鄉土題材之裝飾陶瓷。
2000年代以後 代表性產品:
1.個性化生活陶瓷2.藝術陶瓷3.創意中式茶具。
就以上台灣陶瓷產業發展觀察,其實並無任何特殊之處,但是,我們確實看到當政策明確,主軸確立後,力量便開始凝聚。在政府有效的培力下,台灣陶瓷業者努力打造優良品牌、注意形象提昇,產品不斷改革創新、重視生產品質及國內外市場開發行銷等,終於為台灣陶瓷業創造出一片亮麗的天空。



事實上,德化自古即為著名的陶瓷之鄉,境內資源豐富,擁有“山多、水足、礦富、瓷美”四大優勢,素有“閩中寶庫”之稱。也是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的基地。所以,陶瓷發展條件原本就極為良好,尤其在改革開放後,視野變得更加寬廣,發展空間也不再受限,在厚實的基礎上,積極整合既有資源,並與國際及各方接軌,有效開發市場,打造良好產業生態,其發展榮景,必然不可限量。

前兩年參加閩台緣博物館開幕及莆田工藝大展時發現,閩台之間的產業互動實在已經到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地步,包括竹木雕、玉石雕刻、壽山石藝、傢俱等兩岸幾乎同步,同質性也越來越高,消長間似乎越來越明顯…。其實,對於台灣產業來說,已經產生很大的衝擊和影響,尤其是極具地方特色的產業(如原住民手工藝)。但是,台灣工藝的發展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及不可取代性,如何達到相互依存的平衡點,確實需要做審慎的評估與規劃,在雙方互信互利的基礎上,相互彰顯,共同創造最大的經濟利益。
漫步在兩個陶瓷之鄉,熟悉中又有些微妙的差異,或許這也是互相間可以幫忙思考的空間…



一、他山之石 可以相互攻措
福建是中國的工藝美術大省,台閩工藝發展其實互滲極深,但各具擅場,產銷生態互有依存空間,應該朝良性發展,相互學習、提攜,切勿惡性競爭、損害彼此利益。

二、打造品牌形象 提高產品質量
德化瓷燒制技藝還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國際間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台閩間或可思考如何開發更具德化特色的優質產品,以台灣整體形象包裝行銷的具體經驗,提昇德化陶瓷的國際際形象與地位,創造雙贏利機。

三、突破自限 擴大國際間交流
除了閩台兩地專業博物館及鄉鎮聯誼外,積極培植外交公關人才,透過人際、館際、網際等館道,有效開發隱形潛在市場,創造良性陶瓷生態網。
四、妥善利用陶瓷本身的優點
由於陶瓷的可塑性極高,相容及變化性很大,尤其德化陶瓷的技藝已非常成熟,因此,可配合各領域的專業,開發許多其它材質無法表現的藝術領域,創造陶瓷更大的附加價值及張力。在台灣,陶瓷除了本身在陶瓷藝術家的發揮下,獲得最高的評價,同時也被轉變為藝術量化複製品或限量品,讓陶瓷有更大的運用空間。
五、塑造整體形象 提昇產業價值
將頂尖陶瓷工藝師逐步提昇,邁向中國工大師的地位,有效發展工藝體系,鼓勵開發創新及藝術層面提升,同時與各行各業之專業大師配合,將歷史、神化、故事、作品等結合,透過媒體、出版刊物、文宣等,讓社會各階層認識德化、鶯歌陶瓷的價值。
六、與旅遊和飲食文化的結合
擴大內需及國際市場,做好地方整體配套及開發(鶯歌老街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整合地方資源,形成以陶瓷文化為主的文化商圈。
七、參加各項陶瓷觀摩 擴大國際視野
以更豐富、更多元的宏觀角度登上世界舞台。
當然還有太多的問題待思索,然而,綜觀兩地陶瓷發展脈絡,我們可以樂觀的將思緒不斷延伸,相信未來在德化與鶯歌之間,必定有更多良性的互動與交集。
台灣國際藝協/中國藝協顧問 畢庶強

寫意與陽剛之美—(賈浩義)老甲藝術漫說

寫意與陽剛之美—(賈浩義)老甲藝術漫說

我喜寫意的藝術,寫意的中國畫,寫意的書法,寫意的詩詞,寫意的戲曲,寫意的民間藝術。老甲---賈浩義這樣自稱,既方便,也有些寫意的味,他的畫是寫意的藝術。…從各種各樣的展覽會上,總能一眼認出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畫馬之作,筆墨那麼簡練,黑的那麼單純,動感那麼強烈, 給人留下的印象頗深。
…形體與墨色相諧的寫實造形樣式,在我們的視覺感受中佔據的時日太久, 由此期待著審美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就通過老甲的畫向你撲來了,猛一下觸動了你的視神經,便對你的審美心理產生了一種強刺激,而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繼而,隨審美量的增加,或老甲樣式在你的視覺中的多次反復,特別是通過他的一次個人畫展,其作品的集中展示,不僅他的得意之作繼續觸動你的視覺,你的情緒、 情感、心理,而且老甲的總曝光也為你提供了從總體上鑒賞、品味、評價其藝術的機會。
…他並沒有引起哄動效應。因為 他不獵奇,雖然是大寫意,卻又不走極端。我想,這並不完全決定於他“不偏不倚”,、“不前不後”的中庸之道”,還因為他的藝術是正常的他的正常的探索。他就是他,一個誠實的他,他只能是這樣。
   一位藝術家走什麼藝術道路,選擇或創造什麼樣的藝術樣式,決定於他自己,也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決定。他說,他是個出生于山村的孩子,“喜歡粗擴、野味,喜歡蒼莽的草原、狂奔的牛群。對山花、溪流、歡跳的小馬、頂架的公牛,…都有說不出的親切感。這作為一種性情、個性、氣質,在他的選材、語言、構成諸方面都會自然流露出來。而這種個性、氣質能夠自如地得以流露,能以這種樣式流露,而不以另一種樣式流露,也是他在不惑之年趕上了尊重個性、尊重藝術規律的好的生態環境,趕上了古今中外資訊自由交匯的年代,他才有可能知道這一切,包孕這一切,並將之消化在自己的藝術中。…



  對於老甲來講,如上所述,是個大寫意的角兒。這寫意藝術,自然是有意要寫,有意可寫,情之所致,不得不寫…語言高度的濃縮,韻味含蓄著卻又有無盡展開的餘地,“寫意”大概也就是這麼回事。…哲學意義上的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都是從更深的意義上可以揭示寫意藝術精華的理論。
   …寫意藝術在形象上、語言上又必須是簡化的,老甲說的“砍殺”、“捨”即此意。…這種刪、含、減、簡,是形象和筆墨的濃縮,也是“意”的濃縮,是一種凝聚的美,而不是“意” 的減少和弱化。當然,這種形體、語言簡化是一種學問,這些簡化了的筆墨、形象如何構成,也是一種學問…。這便是寫意之難,“以少少許勝多多許”之難。更何況,中國畫的筆和墨,那一筆一墨的美的意味還頗講究,沒有功夫,沒有學養還真礙眼。
   說到“寫意”的刪、含、簡,還有一層意思是不能不刪,不能不簡。寫意之“寫”怎麼解讀?“寫者,乃瀉也,傾也,盡也”,寫意藝術,不是工藝性的藝術,不是慢條斯裏、精雕細刻、咬文嚼字之作,是一種情感的爆發和傾泄,是自然流露的藝術,無斧鑿痕的藝術。
蘇東坡說:“吾文如萬科泉源,不擇地而出”,懷素言:“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知”,都是對“寫意”之“寫”絕妙的注解。老甲筆下那些馭馬的漢子,那些江邊的縴夫,總有一股“氣”,一種音樂般起伏跌宕的節奏躍然紙上,的確可堪稱寫意、瀉意之作的。
   老甲的有些作品。往往是一群馬、一組人,但作為個體的人、個體的馬並不是分得很清楚,而一種群體的情緒,整體的氣勢卻是更強化了。…老甲對這點亦很明智,曾經很坦率地表白:「可以說我的畫感情多於雕琢,單純多於修飾。但我還沒走到即興即成地步。我的畫一般要有較長時間的推敲和思考,只不過千方百計保留“第一印象”而已」。



   如前所述,老甲的畫有些是“糊塗”的,而有些卻是格外分明的,或者說是分明中有“糊塗”,“糊塗”中有分明,而從整體上是以黑白分明的大效果見長於畫 壇。…這種陽剛之美,在漢唐的雕塑裏有過,但在崇尚寫意的文人畫筆墨中日漸淡化而轉趨清逸了…對力度的認識,在許多應該更有力度、更有氣勢的作品裏缺乏相應的形勢感的追求。

老甲說:「畫牛是力的渲泄,我強調了陽性美。」這種有意識的追求是對文人畫所強調的陰柔之美的反撥,是對寫意藝術的強化,這在當今的水墨畫壇上尤為可貴。…在這一點上,老甲顯示了他的潛力,他完全有可能成為一位更加成熟的陽剛型的寫意畫家,也期望更多具有這種素質的畫家致力於斯,在筆墨上再精湛些,在內涵上再深些,在美學上更進一層。把漢唐雕塑蘊含的那種博大的魂魄,與寫意藝術的精華,與時代的大潮,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念,與豐厚的現實生活化合在一起,創造我們民族的、時代的新陽剛型的寫意藝術。

   五魚節錄 劉曦林文章《美術》編委中國美術館研究部副主任



畫家簡介:
老甲(本名賈浩義),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38年生於河北遵化。
1961年畢業于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並留校任工筆重彩助教,後到北京朝陽區文化館,期間主筆六集連環畫《艷陽天》。1978年入北京畫院開始中國畫大寫意繪畫表現開掘。
1988年開始,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南韓漢城、新加坡等地舉行個人畫展、出版個人畫集多部和作品爭鳴集《老甲—畫壇內外如是說》。作品被世界各地美術館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作品被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1997年10月兼有展覽創作和藝術交流多項功能的“老甲藝術館”正式開館。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絕代風華 中國文物陶瓷珍藏展

絕代風華 中華文物陶瓷珍藏展 徵展啟事

歡迎共襄盛舉 踴躍參加







展出時間:2010年4月3日 起至5月16日 止(暫訂)
展出地點:貢品坊藝術空間(南投市南崗工業區仁和路十九號)


本文引用自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karen9art-chinaart/article?mid=2134&prev=-2&next=2112&page=1&sc=1#yartcmt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中國昌化田黃石[五]

昌化田黃的保養與收藏

昌化田黃石質地細膩,脂潤柔軟,經過雕琢加工之後,外表光滑明亮,紋理自然,可供觀賞,亦宜收藏。最忌乾燥高溫,應避免陽光暴曬和高溫環境。

經過雕刻加工成品適宜室內陳列,如石表灰塵,汙物污染,只要用細軟綢布輕輕擦抹,即可恢復光彩,切忌用金屬或其他硬物修刮,以免破壞明亮光滑的表層。田黃石性穩定,溫潤可愛,無須過多抹油,只要時常摩娑把玩。

進行油養之前,應先用細軟的絨布或軟刷,輕輕消除石雕表面的灰塵,千萬不可用硬物刮除,否則易傷及石材表面,接著再用乾淨毛筆或脫脂棉沾白茶油,均勻塗在石雕的各部位,即可使雕件益增光潤。

值得注意的是,油養時採用白茶油是最理想的,花生油、沙拉油,芝麻油皆會使石色泛黃,所以不宜採用。此外,動物性油脂與 化學合成油脂也不適用於油養,不但不能產生養石的功效,長期使用還可能嚴重破壞石質, 所以請務必謹慎。






摘錄自[中國昌化田黃石]一書
總編撰:畢庶強

中國昌化田黃石[四]

由於昌化田黃的價值越來越高,需求量越來越大,類似壽山田黃的情況便再次於浙西地區重演,各地方許多形色相近的石種便”魚目混珠”的混入昌化田黃石市場,造成收藏家極大的困擾,因此練就辨識優質昌化田黃”火眼金睛”的功夫,就成為藏家的重要利器了。



品鑒優質昌化田黃之注意事項:
一、色。既然是田黃,直觀的第一眼就應當是它的顏色---“黃”,這必須放在首位。田黃的“黃”,就要求黃得濃艷俏麗,黃得嬌美醒目,黃得明朗神采,如同金子般的燦爛。

二、質。田黃的品質高低優劣一般以“六德”作為欣賞、品判的標準,即細、潔、溫、潤、凝、膩。上品的田黃,可集凝結、脂潤、通透、純凈、細膩為一身,寶光四溢。同時,上品的田黃,紋理要美,格路要少而淺淡,如生有皮質層,應求薄而質細者為佳。章鴻劍《石雅》中說「首德而次符」。就鑒賞玉石而言,「德」是玉石的質地,「符」是玉石的色澤。即品鑑玉石應首先以質地為重。

三、形。應儘量取飽滿、渾圓、規矩,長、寬、厚比例協調的為好。在形的方面,寧要小巧而別致的,不要選擇大而平庸者。

四、工。上品田黃玩件、印章還必須要有製作工藝。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田黃亦然。即便是質優的田黃,如未雕未琢,無鈕無工,充其量也僅是一塊上等石材,一方美石而已。

鑒識田黃石,可以從色澤(以黃金黃、枇杷黃最常見,紅田、白田珍罕,桐油地屬下品,黑田多粗劣)、石形(多呈自然塊狀)、石皮(有的田黃有黃、黑等色皮)、格(田黃多有紅、黃、無色等特有的格紋)、石紋(有蘿蔔紋、網狀紋、水流紋、棕粒狀等多種自然紋路)等方面來鑒識,但更主要的是從質地上來鑒別。章鴻劍《石雅》中說「首德而次符」。就鑒賞玉石而言,「德」是玉石的質地,「符」是玉石的色澤。品評玉石的質地是第一位的,而色澤是第二位的,處於從屬地位的。


摘錄自[中國昌化田黃石]一書
總編撰:畢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