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在德化與鶯歌間漫步

一個是中國著名的陶瓷之鄉,一個是台灣重要的陶瓷重鎮,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連?在長時間各自發展、各自表述後,兩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異同?雙方在今後又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這實在是個耐人尋味,又值得認真思索的問題!
福建和台灣在地緣上僅僅一水相隔,人親、土親、鄉音近,淵源極深。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照理說,福建的德化瓷應該在台灣具有很寬廣的發展空間與優勢。但是,我必須老實說,在全球具有高知名度的德化瓷器,在台灣的名氣卻遠比宜興的紫砂器和江西景德鎮的陶瓷來得低,這般不尋常的現象,其間必然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值得我們探索…。但,我相信這些年海峽兩岸已經有許多產、官、學的專家做過許多深入的探討與努力,而且,雙方的交流與互動確實已日趨頻繁…。在此,我僅能從非常囿限的接觸面向中,瑣碎的將自己一些所見所聞稍做整理…。



台灣鶯歌陶瓷博物館是第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除致力於展現台灣陶瓷文化,激發社會大眾對陶瓷文化的興趣與關懷,提升鶯歌陶瓷產業及地方形象,推展現代陶藝創作,促進國際交流;更積極參與台灣陶瓷文化之調查、收藏、保存與維護工作,提供研究、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廣等。
其實,猶記得在1998年與該館籌備處接觸時,一切尚未就緒,政策、組織、藏品、人力、軟硬體設備等皆處於紊亂之中。然而,該館在多方努力下,至今設立雖未滿十年,卻為台灣陶瓷業履創高峰,帶來無限生機。同時,也帶動地方及周邊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其實就台灣近五十年來之陶瓷產業發展來看,就如同任何地方產業自然隨時代推演般的平淡無奇,以下如各年代發展概略:
4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農業時代生活用雜器,如醃菜甕、油罐、酒甕、龍壺等。2.祭祀用禮器,如神像、香爐、廟宇之裝飾交趾陶及陳設用陶為大宗,如花盆、花瓶、魚缸等。
50年代 代表性產品:
以機械量產的生活用粗瓷,及家庭用陳設器具如瓶、盆、獅座、神像等為主。
6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量產化的印花日用瓷。2.手工製作的仿古陳設瓷,風格多沿習日本式和西式產品。
7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西式紋樣的日用瓷。2.量產的外銷仿古瓷。
80年代 代表性產品:
1.石質花瓷。2.陳設用陶藝品。3.古典風格的中式餐飲用具。
90年後 代表性產品:
1.雪白瓷、中式餐具。2.飲茶文化系列產品。3.結晶釉陳設瓷及陶藝特質之花器。
4.鄉土題材之裝飾陶瓷。
2000年代以後 代表性產品:
1.個性化生活陶瓷2.藝術陶瓷3.創意中式茶具。
就以上台灣陶瓷產業發展觀察,其實並無任何特殊之處,但是,我們確實看到當政策明確,主軸確立後,力量便開始凝聚。在政府有效的培力下,台灣陶瓷業者努力打造優良品牌、注意形象提昇,產品不斷改革創新、重視生產品質及國內外市場開發行銷等,終於為台灣陶瓷業創造出一片亮麗的天空。



事實上,德化自古即為著名的陶瓷之鄉,境內資源豐富,擁有“山多、水足、礦富、瓷美”四大優勢,素有“閩中寶庫”之稱。也是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的基地。所以,陶瓷發展條件原本就極為良好,尤其在改革開放後,視野變得更加寬廣,發展空間也不再受限,在厚實的基礎上,積極整合既有資源,並與國際及各方接軌,有效開發市場,打造良好產業生態,其發展榮景,必然不可限量。

前兩年參加閩台緣博物館開幕及莆田工藝大展時發現,閩台之間的產業互動實在已經到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地步,包括竹木雕、玉石雕刻、壽山石藝、傢俱等兩岸幾乎同步,同質性也越來越高,消長間似乎越來越明顯…。其實,對於台灣產業來說,已經產生很大的衝擊和影響,尤其是極具地方特色的產業(如原住民手工藝)。但是,台灣工藝的發展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及不可取代性,如何達到相互依存的平衡點,確實需要做審慎的評估與規劃,在雙方互信互利的基礎上,相互彰顯,共同創造最大的經濟利益。
漫步在兩個陶瓷之鄉,熟悉中又有些微妙的差異,或許這也是互相間可以幫忙思考的空間…



一、他山之石 可以相互攻措
福建是中國的工藝美術大省,台閩工藝發展其實互滲極深,但各具擅場,產銷生態互有依存空間,應該朝良性發展,相互學習、提攜,切勿惡性競爭、損害彼此利益。

二、打造品牌形象 提高產品質量
德化瓷燒制技藝還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國際間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台閩間或可思考如何開發更具德化特色的優質產品,以台灣整體形象包裝行銷的具體經驗,提昇德化陶瓷的國際際形象與地位,創造雙贏利機。

三、突破自限 擴大國際間交流
除了閩台兩地專業博物館及鄉鎮聯誼外,積極培植外交公關人才,透過人際、館際、網際等館道,有效開發隱形潛在市場,創造良性陶瓷生態網。
四、妥善利用陶瓷本身的優點
由於陶瓷的可塑性極高,相容及變化性很大,尤其德化陶瓷的技藝已非常成熟,因此,可配合各領域的專業,開發許多其它材質無法表現的藝術領域,創造陶瓷更大的附加價值及張力。在台灣,陶瓷除了本身在陶瓷藝術家的發揮下,獲得最高的評價,同時也被轉變為藝術量化複製品或限量品,讓陶瓷有更大的運用空間。
五、塑造整體形象 提昇產業價值
將頂尖陶瓷工藝師逐步提昇,邁向中國工大師的地位,有效發展工藝體系,鼓勵開發創新及藝術層面提升,同時與各行各業之專業大師配合,將歷史、神化、故事、作品等結合,透過媒體、出版刊物、文宣等,讓社會各階層認識德化、鶯歌陶瓷的價值。
六、與旅遊和飲食文化的結合
擴大內需及國際市場,做好地方整體配套及開發(鶯歌老街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整合地方資源,形成以陶瓷文化為主的文化商圈。
七、參加各項陶瓷觀摩 擴大國際視野
以更豐富、更多元的宏觀角度登上世界舞台。
當然還有太多的問題待思索,然而,綜觀兩地陶瓷發展脈絡,我們可以樂觀的將思緒不斷延伸,相信未來在德化與鶯歌之間,必定有更多良性的互動與交集。
台灣國際藝協/中國藝協顧問 畢庶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