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硯台收藏的一些手記

硯從古至今因為一些形制、典故與演變等因素,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稱謂,有稱即墨侯、 萬石 君、瓦硯(瓦頭硯)、陶泓、硯臺、石友、硯田、硯池、硯山、墨海等,仔細端倪起來,每種說法還多少有一些特別的興味呢!

由於現代書寫工具的大幅改變,尤其是電腦科技的普及,致使以往在傳統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房四寶---宣紙、墨條、毛筆、硯台,在這個迅速遞變的時代中,形影越來越模糊,現在許多孩子,可能連文房四寶是什麼都不知道呢!然而,傳統文房四寶的發展歷程,已經非常深遠,所以,即使今天它們的身影已逐漸在生活中悄然隱退,但它們早已堆疊成形的深厚文化底蘊,卻會在未來民族文化的發展中,更顯現出它們的珍貴與重要。

文房四寶中,由於受限於接觸到範疇與機緣,目前,我個人最喜歡硯台。透過師長、朋友及資訊的交流,我有幸接觸到所謂的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尚有紅絲硯、松花江硯、苴却硯等名硯)。其實,所謂四大名硯的排名,根據硯台歷代的演變及興衰,多少都有所更替,只是歷經兩千多年的考驗(秦代,硯的形狀趨於規範),有些著名硯石在各種硯臺中脫穎而出---廣東肇慶的端石,安徽婺源(今屬江西)的歙石,甘肅臨洮的洮石等。這些硯材具備堅實、細膩、滋潤、發墨佳、不結凍等優勢,同時,大多具有各種美麗的石紋與特色,所以,成為當時文人及現在收藏家所喜愛珍藏鑒賞的典藏品。

但是,老實說,若要將一方烏漆麻黑的硯石談得多深?多有文化?多麼玄奧?其 實並不容易,所謂隔行如隔山,雖然,它們之間的差異確實存在,雖然,不同的坑口有確不同的特質與美感,但,想要了解它、感受它、對它如癡如狂,不投入、不 用心,還真的很難進入那烏黑的奇妙世界。如端石中有魚腦凍、蕉葉白、冰紋、火捺、金銀線、活眼、鸚歌眼等石紋名詞,還有所謂老坑---大西洞、水歸洞、麻子坑、坑仔巖、梅花坑、沙浦坑、斧柯東等產出坑口,歙石有羅紋、眉子、金星、金暈、刷絲、波浪等石紋。不過,如果進得了這個領域,相信您也會癡迷的很愉快!

茲將硯台歷代發展稍加整理以功參考:

秦代,硯的形狀趨於規範。西元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有石硯的硯杵。

在漢代劉熙的《釋名》中,可見秦漢時代已經產生研墨的硯。從考古發現的資料來看,硯台最早是從研磨器逐漸演變發展出來的。硯的歷史比筆、墨、紙還要長,傳世的古硯也很多。

西漢時,制硯有顯著的發展。硯的種類增多,有石硯、陶硯、銅硯、漆硯、瓦硯、澄泥硯等。漢至魏晉的石硯,盛行圓形三足式,足上刻有獸足圖案。北朝盛行方形四足式,雕刻風格渾樸,造型生動。漢代陶硯有龜形硯,山形硯。

魏晉時,由於陶瓷業的發展,出現了瓷硯,多數是青瓷硯,硯堂不上釉,以便研磨,其形多為圓形蹄足式。南北朝時,已經有雙足圓箕形陶硯,成為製造唐代箕形硯的初步。

隋唐以後,由於造墨技術發展,墨質漸優,可不用研石,對硯的要求相應提高。唐時硯質、硯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盛行箕形、龜形、屐式及山峰多足式的硯。

宋代,士人更注重石硯,尤其對端硯、歙硯特別喜愛。當時石硯的主要式樣是「抄手硯」。陶硯逐漸被石硯所代替,但澄泥硯依然有發展。宋硯樸素大方,實用雅觀。元代雕硯風格比較粗獷、渾朴自然。

明清時,山東的紅絲石硯漸漸衰落,端、歙更加講求石質,雕刻花紋、造型式樣等日漸豐富,並在硯上刻有名人詩詞、題識,同時也在外面裝有硯匣上追求裝璜考究、 華麗美觀。明末以後,制硯逐漸著重精雕細刻,出現了不少細瑣俗陋的作品。硯台的造型也多樣化,當中以隨形較多,有八棱形、竹節形、荷葉形、蕉葉形、圭形、壺形等。

清 代隨著經濟的發展,硯台的材料也豐富多樣,當時仍是石硯最流行,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此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 沙硯、鐵硯、瓷硯等數十種材料。由於清代統治者重視始祖發源地東北,所以在這時推崇了產於東北混同江的「松花石硯」為御用石硯。當時文人墨客還非常講究硯 石的色澤、文采、聲音、嫩潤度及年代、石坑、題銘等,硯已成為文人士大夫文房中、書案上必備的文具,成為人們喜愛珍藏鑒賞的工藝品。

整編:畢庶強

2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提供您硯台--端硯 ,歙硯 近千餘方 展覽的資訊。
    規模跟等級都是空前的喔。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04巷10號

    http://tw.myblog.yahoo.com/a23653355

    回覆刪除